第372章 库约地区和科尔多瓦往事(2/2)
在阿根廷工业化开发初期,就有不少矿业公司进行勘探,但如科恩财团也只有圣马丁一个市的地盘,其他地区大多数被本土四大家族垄断。
对于野心不算太大的阿拉贡来说,能够在家乡富足是年少时的理想。
阿拉贡通过迪鲁特安保防务积累了超过千万美金的财富,虽说有不少钱是圣赫塞的科恩财团的关联业务,但也侧面证明他并非表面上的憨厚。
阿拉贡目前担任德尔霍斯市的议员,掌握着退伍高乔军人组成的私人情报网,负责监控科尔多瓦省的问题。
私人情报网以高乔老兵集会的名义运作,通过旗下的保安公司进行掩盖。
他在巴耶纳尔村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迪鲁特庄园,庄园定期举办高乔文化节,如马黛茶仪式和传统骑术。
阿拉贡的子女生活在德尔霍斯市最富有的家庭,一直都保持着勤俭的美德。
在养育子女方面,阿拉贡做的相当出色。
在内阁的支持下,迪鲁特安保防务公司的总部从布兰卡市迁移到科尔多瓦市上格拉西亚区,进行了转型,更名为迪鲁特集团。
安保公司仍然保留,但多数已经不配备武器,成为一个保安公司,吸纳了很多美利坚黑水安保公司的成员,他们都为圣赫塞的美利坚财富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保安公司成了他们的养老地,每年由科恩财团拨款。
有的人离开安保公司后发放大笔的退休金,帮助他们回归家乡,或者融入当地。
迪鲁特集团承包科尔多瓦省配套工程,并购哈尔斯家族的建筑公司成立了迪鲁特建筑,成为科尔多瓦省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并进入了多个新行业。
德尔霍斯市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就是迪鲁特建筑公司修的,在国家铁路公司的规划下成为铁路枢纽,连接巴耶纳尔村与科尔多瓦市,缩短农产品运输时间至3小时。
吞并了亚拉伯罕超市成立迪鲁特商业。
阿拉贡还成立了迪鲁特防务,收购了亚拉伯罕家族旗下的科尔森冶金机械公司,与新科恩重工,阿根廷国家军用飞机厂建立合作。
迪鲁特防务在科尔多瓦北部的米特雷市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区。
米特雷市和德尔霍斯市南部的德尔查尼亚县非常近,有铁路,交通便利。
德尔霍斯市距查科油田仅180公里,德尔霍斯化工是当地最大的国营公司,国营资产委员会在德尔霍斯市布局33家轻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
德尔霍斯市成立后,阿拉贡捐资超过100万美金,与农业部签订捐赠协议,成立德尔霍斯农业专科学校,阿拉贡中学,迪鲁特医院,迪鲁特图书馆等,德尔霍斯市不少道路和公共设施都和阿拉贡有关系。
德尔霍斯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开学那天,阿拉贡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连书都买不起。
他对着话筒说:“我小时候放牛,现在你们学种地,但你们会比我有出息。”
阿拉贡低价收购了科尔多瓦商业银行的股份,克莱恩家族彻底退出了银行业和保险行业,克莱恩商业保险被汤普斯财团并购。
当时,科尔多瓦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爆发,股价飞速下跌。
科恩财团暗中操控舆论,报纸上突然刊登《科尔多瓦商业银行涉嫌洗钱》的报道,储户们蜂拥而至,要求提款。
埃布尔站在银行门口,试图安抚人群:“各位,科尔多瓦银行有百年信誉!”,但没人听。
三天后,科尔多瓦商业银行的收购协议摆在桌上。
老克莱恩盯着签字栏,钢笔在颤抖。
埃布尔低声说:“父亲,签了吧,至少……我们还能拿点钱。”
老克莱恩最终签了字,但当晚就中风瘫痪,瘫痪后终日凝视家族地契,直到被政府没收,几个月后去世。
失去了银行的克莱恩家族,债务危机爆发,不得不大量出售产业。
老克莱恩的葬礼上,只有十几个老人出席,他们大多是曾经的地主,现在和他一样落魄。
大儿子恩里克和二儿子费尔南多移居乌拉圭,只剩三儿子胡安留在科尔多瓦,在科尔多瓦大学担任老师。
老克莱恩的小儿子埃布尔后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了一家小保险公司,勉强维持体面。
克莱恩家族的豪宅成为阿根廷国家银行科尔多瓦分行总部。
在克莱恩家族当初绞杀汤普斯家族和圣赫塞的财富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曾经的百年家族会失败于一个小兵手上。
科尔多瓦省四大家族,哈尔斯家族,霍尔德家族,亚拉伯罕家族,克莱恩家族已经彻底衰退。
耶稣会被彻底关闭,曾经阿根廷教会最显赫的人物,涉嫌多起谋杀和犯罪的魏格曼主教在绝望中自杀。
他的的红袍主教们也都被驱逐出境,犯罪严重的都投进了监狱。
耶稣会曾在科尔多瓦建立庞大的商业帝国,其牧场与教育体系构成科尔多瓦地区殖民早期经济支柱。
这个1534年于巴黎成立的男修会团体,他们曾紧跟西班牙军队的步伐来到南美洲,在马蹄踏过的焦土上,进行文化和宗教的开疆辟野。
教会产业收归国有,转为文化机构,科尔多瓦总教区也因此改制。
科尔多瓦省的权力与资本重新洗牌,原先四大家族都在省政厅和市政厅安插了不少人员,现在也彻底退出了。
土地改革重点打击到四大家族,其他产业也被彻底清算。
圣马丁市崛起了八大工商业家族,加上阿拉贡为核心的迪鲁特家族,巴顿·汤普斯的汤普斯家族,以及新崛起的扶持的六大家族,组成了科尔多瓦省的新十六大家族。
圣马丁市八大家族分别是阿米尔家族,梅迪纳家族,诺沃亚家族,罗卡家族,阿吉雷家族,门多萨家族,巴里奥斯家族,托雷斯家族。
这些家族并没有算入圣马丁市发展比较快的华裔家族,如林氏,陈氏,张氏,黄氏等。
科尔多瓦省算是阿根廷新移民比较少的省份了,除了圣马丁市有一些华裔,其他大多数还是以本土白人,以及北部的高乔人为主。
可以说是相当传统的一个省份,引入的很多新移民也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为主。
与其他疯狂吸纳新移民的省份完全不同,这里保留了相当多的欧洲传统文化。
科尔多瓦市的新六大家族分别是保利斯特家族,阿尔梅达家族,科尔特斯家族,费拉里家族,蒙特罗家族,罗萨蒂家族。
这16大家族基本上和科恩财团旗下的公司和银行关系不错,支持防务军和科恩内阁的势力,取代了老牌四大家族。
规模上与原先的四大家族无法相比,拥有至少2-3家竞争力可以的核心公司。
圣马丁市和科尔多瓦市是科尔多瓦省的双子星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也不相上下。
科尔多瓦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倍,人口迅速增长,与周边卫星城和郊区实现了连片发展,是中部地区最大的两大城市。
就这些新家族来说,影响力早就不如以前,基本上只限于工商业居多,空有财富,不再构建新的政治力量。
巴顿·汤普斯将军曾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杜兰特家族的女婿,只是从国防部退下来后,就与杜兰特的老小姐离婚了,新娶了一个普通女教师。
汤普斯背后的家族早就算是衰退了,汤普斯能成为科尔多瓦国防军一把手,主要是靠杜兰特家族的扶持和本身能力不错。
作为圣赫塞的重要帮助者和曾经的庇护者,汤普斯下台后重点打击,不得不隐退到圣马丁市获得庇护,并不敢再进入科尔多瓦市。
那时候汤普斯在圣马丁市的日子并不好过,汤普斯待在圣马丁的一家安保学校出任军事教员,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
曾经的将军,只能靠老部下的接济度日,不过也算是有点好处,他的三儿子,小儿子,小女儿经过悉心教导,比大儿子和二儿子要出色的多。
直到圣赫塞主政阿根廷,汤普斯司令才重新出山。
圣赫塞派人找到他:“将军,时代变了,我们需要你回来。”
在科恩财团和科恩内阁的扶持下,汤普斯君临科尔多瓦市,利用科恩财团的资金,铁腕收购了哈尔斯商业银行,霍尔德建筑,洛马内格拉水泥等多家公司,
控制原哈尔斯家族的科尔多瓦重型机械厂,收购了亚拉伯罕家族罐头食品公司和亚拉罕超市公司。
迅速组建了汤普斯财团。
有人嘲笑他:“以前靠女人上位,现在又靠新政府翻身。”
但汤普斯不在乎,他在董事会上说:“以前拿枪是为了打仗,现在拿钱是为了赢。”
坐了几年的冷板凳后,他发现,面子毫无作用,钱才是一切。
四大家族押宝国防军,被圣赫塞清算,大量财产低价出售。
哈里斯家族一直排名老大,是科尔多瓦的常青树。
自19世纪末起,哈尔斯银行就是科尔多瓦省的金融心脏,也是阿根廷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仅次于加利西亚银行,比科尔多瓦商业银行规模大三倍以上,为哈里斯家族带来巨大的财富。
贵族借钱买地,商人贷款建厂,甚至政府发债修铁路,都要经过哈尔斯家族的金库。
老哈尔斯曾以冷酷的金融手段著称,巅峰时期哈里斯家族控制了科尔多瓦省40%的牧场,一半以上的银行业利润。
拥有南美最早的现代化屠宰冷藏链,控制了阿根廷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哈里斯食品集团。
圣赫塞上台后,老哈里斯快速交权给大儿子卡洛斯·哈尔斯,希望躲过清算。
卡洛斯试图维持中立,但在组合拳下被迫交出交出银行控股权,权力转移给了弟弟迭戈·哈尔斯。
卡洛斯流亡乌拉圭期间酗酒成瘾,两年后死于肝硬化。
圣赫塞政府颁布《牧场国有化法案》,强制征收其标志性白城堡牧场,末代家主迭戈·哈尔斯流亡巴西。
白城堡牧场位于科尔多瓦省北部草原,大部分是现在的米特雷市范围,占地约4.2万公顷。
核心建筑群坐落在圣卢西亚河畔,主体为西班牙殖民时期风格,白色石灰岩外墙搭配巴洛克式拱廊,因反光远眺如雪原上的城堡而得名。
哈里斯家族在米特雷市的资产被国有化后成为米特雷市的发展根基。
家族剩余牧场被分割为12个集体农庄,被官方改造为新牧民合作社模式。
老哈尔斯的大女儿安娜·哈尔斯通过联姻嫁入霍尔德家族,离婚时带走关键的土地契约,导致两大家族决裂。
小女儿索菲亚·哈尔斯离开阿根廷后,成为首个进入华尔街工作的拉丁裔女性,因为涉嫌为父亲转移资产被美利坚联邦调查局调查。
第三大家族,霍尔德家族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是大西洋奥克蒙岛上的海盗领主,后来移民阿根廷,最终定居科尔多瓦,在殖民地时代和考迪罗时代发展壮大。
霍尔德家族的家主,阿尔弗雷多·霍尔德通过联姻控制科尔多瓦省三分之一的葡萄酒贸易和五分之一的食品工业,是打击普拉里食品和蓝云纺织最积极的势力之一。
圣赫塞上台后,他的女婿埃米利奥·哈尔斯主动举报家族逃税,导致资产冻结。
霍尔德商业银行国有化后,被阿根廷国家邮政公司收购,更名为阿根廷邮政储蓄银行。
解冻后科尔多瓦葡萄酒公司被迫低价出售给普拉里食品公司和别德马酒业,持有的土地也被迫分给曾经的佃户们。
门多萨葡萄酒部分被国有化,门多萨国营葡萄酒公司成立,强行收购其5个百年酒庄,家族秘方被收归国有。
埃米利奥因为举报的功劳,继承了一部分霍尔德家族和哈尔斯家族的资产,形成了新的哈尔斯家族。
亚拉伯罕家族破产前是资产是最多的,19世纪中叶参与跨大西洋黑奴走私,将非洲劳工转卖至巴西咖啡种植园,因此赚到第一桶金。
亚拉伯罕用赚到的钱财在科尔多瓦大量购入地产,最高记录掌控科尔多瓦省近五分之一的农田,是科尔多瓦省最大的粮商。
垄断安第斯山脉南部银矿开采,1890年因压榨矿工引发大规模暴动,导致家族放弃部分矿区。
通过亚拉伯罕兄弟银行向小地主和佃农放贷,积累高额利润,在阿根廷各地购买田地和牧场。
二战期间曾因为支持英国而获得快速发展,被当时的政府针对,战后获得了华尔街犹大资本的帮助,财富高居四大家族第二,仅次于哈尔斯家族,成为阿根廷第三大犹大家族。
布兰卡粮食储备公司成立后,才因为粮食收购而慢慢成为普通的粮商。
在国内战争期间因为支持国防军而被清算,战时承包了国防军三成的食品供应。
不少家族成员因为犯罪问题入狱后又出狱,少部分携带价值200万美元黄金逃往迈阿密。
土地改革中,家族96%的土地被征收,剩下的土地组建了亚拉伯罕农业公司,亚拉伯罕矿业公司国有化后更名为科尔多瓦矿业公司。
旗下控制的报纸《科尔多瓦商业报》《科尔多瓦工人报》也被国有化。
亚拉伯罕兄弟银行国有化后,被阿根廷国家邮政公司收购,更名为阿根廷信贷储蓄银行。
末代家主费尔南多·亚拉伯罕通过瑞士账户转移700万美金资产,逃亡西班牙。
其他的中型家族如法斯特家族,布鲁佐家族也纷纷破产。
科尔多瓦省的旧贵族让位于新兴资本,土地、金融、工业全面重组。
圣赫塞多次给过四大家族们机会,至少在防务军全面占领科尔多瓦市之前,也有很多次机会。
在城卫军时期的玛雅化工,雷霆矿业,雷恩军工曾通过商业合作等方式向四大家族示好,但哈尔斯、霍尔德等家族因为利益分配问题拒绝协商。
甚至压价挤占几家科恩系公司的原材料采购份额,联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军方,国有化了科恩财团的核心公司雷恩军工。
要不是拉普拉塔钢铁厂有当时圣赫塞的岳父和汤普斯将军的帮助,加上拉普拉塔市政厅的保护,这个钢铁厂也差点被国有化了。
访问科尔多瓦省期间,四大家族并不太愿意和科恩财团和拉潘帕省的资本合作,瓜分了科恩财团投资差不多2亿美金的资产。
他们利用地方司法漏洞,以违规经营名义查封科恩财团投资的几个大型工业项目。
战争期间四大家族集体资助国防军,导致圣赫塞最终放弃怀柔策略。
科恩内阁通过迪鲁特集团等新兴资本重构地方经济,一套组合拳瓦解了旧势力。
目前科尔多瓦省本土比较著名的工业企业家是卡洛斯·保利斯特,此人出生于1896年,出身于阿根廷中产家庭,赴欧洲法国学习机械工程,接触了汽车工业。
回国后进入贸易行业,1925年因西班牙-瑞士汽车制造公司寻求南美代理商而抓住机会,成为阿根廷代理商和组装厂商。
保利斯特与汽车公司合资成立汽车零部件公司,初期以组装进口部件为主,逐步建立本土生产线。
1933年实现汽油发动机国产化,随后研发柴油发动机并扩展至军用领域,成立了保利斯特汽车公司,是科尔多瓦省第二家汽车公司。
推动技术本土化,受到国防部军方赏识,但民用市场拓展艰难,公司受二战影响供应链,战后阿根廷经济动荡,经营出现困难。
当时的阿根廷钢铁工业薄弱,精密部件产能不足。
西班牙-瑞士汽车制造公司又是不怎么知名的公司,汽车质量和产量都有问题。
1946年必隆上台,推行国有化政策,军方订单锐减。
1953年他的汽车公司破产。
阿根廷当年国内汽车市场狭小,只有雷顿汽车因为获得菲亚特汽车的生产线活了下来。
到60年代后才逐步发展起来了迪特里亚汽车,圣马丁汽车等多家汽车公司。
保利斯特汽车生不逢时,好在保利斯特公司并没有完全破产,仍然有在军工行业活动,将总部迁移到圣马丁市后与新科恩重工等多家公司签订代工协议,生产坦克变速箱和航空部件。
逐步发展为一家营业额超过300万美金的军工防务代工企业。
1958年卡洛斯重新进入汽车行业,成为雷顿汽车的科尔多瓦省代理商,凭借旧日人脉迅速打开市场。
后又凭借代工厂发展汽车零部件业务,与雷诺、菲亚特,奥迪,圣马丁等多家汽车公司建立合作。
但卡洛斯到去年已经68岁,只能交班给二代。
卡洛斯将汽车零部件业务交给长子米格尔·保利斯特,家族工业火种得以延续。
米格尔引入联邦德国机床设备,提升精密加工能力,
军工部门由次子埃斯特万·保利斯特管理,继续为阿根廷陆军提供装甲车传动系统,并与新科恩重工合作开发轻型战术车辆。
科尔多瓦城外的地主家族势力分崩瓦解,龟缩城内,旧贵族影响力归零。
自此,科尔多瓦省彻底成为统一民族党支持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克罗斯·哈苏恩,原圣马丁市市长,凭借在地方治理中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绩,被科恩内阁提拔为科尔多瓦省第二任高官。
这位工业高官,对建立科尔多瓦省国营体系十分出力。
比起第一任高官还是老人,第二任的克罗初步完成了科尔多瓦省的完全整合。
科尔多瓦省的国营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减少对布省和拉潘帕省的资源依赖。
科尔多瓦电力公司,科尔多瓦电子厂,科尔多瓦农机厂,科尔多瓦石油化工厂,科尔多瓦仪器厂,科尔多瓦钢铁联合体等多家公司迅速崛起。
国营工厂吸纳了失业人口,失业率降至全国最低,大量工程师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迁往科尔多瓦。
促成全国工业分散化趋势。
去掉了贵族的枷锁后,科尔多瓦省重新选拔任用人才,工业发展走上正轨,内阁也逐渐投放资源,希望科尔多瓦省能构成一个新的大三角。
圣菲省则是与雷里奥斯省,科连斯特省组成另一个经济大三角。
查科省,萨尔塔省和图库曼省组成经济大三角。
圣马丁市阿米尔家族的崛起,也堪称传奇。
1950年2月,32岁的叙利亚移民卡西姆·阿米尔带着妻子和12岁的儿子埃米利奥,提着仅有的行李,一个装满修车工具的木箱,在布城博卡区的铁皮屋安家。
军政府推翻必隆政权的那天,卡西姆冒险出门,在宵禁中救回一台被暴徒砸坏的哈雷摩托。
他用三周时间将其修复,并改装成阿根廷特别版——加固车架以适应乡村土路,加长座椅方便载货。
修好后卖给一名军队上校,发了一笔小财,从此交了好运,改装车订单接连而来,成了布城摩托车改装行业小有名气的改装商。
赚到钱的卡西姆租了一个修车铺,并成立了自己的维修厂,后来赚到了一大笔资金。
一封死亡威胁信让阿米尔家连夜坐火车前往机械工业更发达的布兰卡市,那里还有全阿根廷最宽容的移民社区。
当时的布城非常混乱,大量的人逃离首都,躲避战乱。
卡西姆的朋友告诉他,布兰卡市拥有最完善的摩托车供应链,每天光是废弃的牛皮足够做一万个摩托车座椅。
新移民建立的精密零件厂环绕港口,形成了南美洲最完善的摩托车供应链。
经过多年筹备,阿米尔父子在布兰卡市郊建起300平米的厂房,因为造摩托成本太高,所以阿米尔先造起自行车,发展成了布兰卡市小有名气的自行车厂商。
埃米利奥顺利考入圣马丁大学,学习机械设计专业。
埃米利奥继承家业后,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将业务从自行车拓展到了轻型摩托车,进入摩托车生产工业,并在圣马丁市建立第二个摩托车工厂,而后整个家族搬到了圣马丁市。
最近2年是阿米尔家族发展最快的时间,底格里斯摩托车是阿根廷最畅销的摩托车品牌之一。
阿米尔摩托车工厂新开发的一款排量125的经济型摩托车,售价大约在阿根廷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摩托车。
这款125的轻型摩托可以灵活地穿梭在圣马丁市的窄巷中,后座绑着的两袋面粉纹丝不动,载2个大人也完全没有问题。
阿米尔首款摩托车累计销量已突破30万辆,成为阿根廷中部地区最大的摩托车大王,并开始出口乌拉圭、巴拉圭和智利。
阿米尔摩托车与扎内拉摩托车,兰卡摩托车,菲利普摩托车,卡尔斯摩托车,特莫诺玛摩托车,雷顿摩托车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