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丞相亲征(1/2)
杨沅之前令川峡四路地方豪强可自行养兵除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结束川峡四路的乱象。
杨沅很清楚,相比于凉山州更激烈的动荡,川峡四路的动乱带来的伤害才是最严重的。
对于农工商业的伤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所以,要尽快平息川峡之乱。
而且,杨沅此举是一石三鸟。
第一,借助地主豪强势力,解决川峡之乱。
第二,借由地主豪强之力,培养火器兵兵源。
第三,通过对地主豪强的这种器重,加强他们对自己的拥戴与忠诚。
川峡地区的地主豪强,现在普遍用上了火器。
这玩意儿一旦形成了杀伤力,对于这些地主豪强来说,便有了莫大的吸引力。
购买弹药和火器的费用,其实并不比严苛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军的各种费用更高。
但它见效更快,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
而且一旦有一个地主豪强使用了火器,你不想比他弱,你就只能跟着卷。
所以,在蓬州吴家率先响应,并且迅速形成一支火器团练兵之后,其他的川峡豪强别无选择,只能跟。
但火药和火器,是掌握在杨沅手里的。
这玩意儿比冷兵器厉害的一点就是,一旦截断来源,它很快就成了一根烧火棍。
而地主豪强们自发研制的火器,只能用来打野兔子。
但是,杨沅也没想到歪打正着,允许川峡四路的地主豪强大兴火器团练兵,不仅使得四川境内占山为王的盗寇在最快时间内遭受了沉重打击。
而且,使得朝廷不必分心于四川。
钱端礼坐镇四川,以四川本地驻军和地方豪强武装,便足以平定动乱。
同时,杨沅一声令下,当初散作满天星的火器营兵马便迅速归队了。
而且,当初只有一千五百名火器兵。
现在跟随甘泉归来的火器兵,甫一开始,就达到了四千五百人。
相当于每一个火器兵,都带出了两个马上就能娴熟运用火器,直接上战场的徒弟。
朝廷上,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大朝会。
因为杨丞相要率兵亲征。
大殿上,官家赵惇端坐于上,他现在已经完全没了心气儿,乖巧的很。
在他的御案之下,左右两边各设一张几案。
右边几案后,坐着辅国大王赵恺。
左边几案后,坐着当朝丞相杨沅。
再往下,便是朝中重臣。
吏部尚书乔贞、户部尚书马重远、礼部尚书陈维清、兵部尚书程真、刑部尚书张方旬、工部尚书寒千宸。
这位念念不忘体制内工作,大抵祖上有山东血脉的江湖奇人,终于是做上了真正的朝廷大臣,不再是当年枢密院里被人遗忘的占卜官了。
都察院樊江、王烨然,枢密院刘商秋、临安府尹汪紫瑞……
还有殿帅杨泽、马帅辛弃疾、步帅虞允文。
以及实在是因为太年轻,所以只能暂时在六部或朝廷重要衙门担任副职,熬炼资历的。
毕竟,文官序列不比武将序列,升迁选拔的程序不能全部破坏了。
所以,马重远、陈维清等老臣,还是得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
故而,范成大、萧毅然、卢承泽、于泽平,以及原南郑知府孔纪涛、蓬州知州陈士杰、利州中路掌书记陆游,潼川经略安抚使衙门的陈立甲、杨沅任职西北时的行营护军提举杨万里等,都在六部或三衙中,担任了关键辅职。
如此阵容,所以杨沅才敢亲自率军出征。
朝廷里,已经没有任何人还能翻天。
说句不好听的,他自己都不能。
杨沅独相之后,议政效率倒真是大幅度提高了。
没有出现互相扯皮、推诿、因为各自派系的利益拉拉扯扯的事情,大事很快就确定了下来。
两淮前线将做为大宋反击金军的主力战场。
两淮前线,现在淮东方面军司令是吴挺,淮西方面军司令是邵宏渊。
杨沅会亲自率领马军司元帅辛弃疾、步军司元帅虞允文奔赴两淮前线。
沿海制置使、水军大都督林荣跃亦听从调遣,布列战舰于两淮和长江水网。
殿前司元帅杨泽,留镇临安。
以殿前司都指挥使莫龙、侍卫亲军司都指挥罗克敌辅之。
荆湖北路御前诸军都统制李道,仍然负责打辅助,进退自如,牵扯金军侧翼。
李显忠已经赴陇右任大都护了。
他的使命是维持住河西走廊诸城池,只要河套平原的西夏叛军不来攻打,不必主动出击。
鉴于川峡四路现在的情况还不稳定,西夏路也正处于分裂状态,
所以时寒、陈涿光等西路军大将接到的指令是死守。
一步不退,也一步不进。
温泫臣、温世双父子,从利州中路,率其兵马,迁转建康。
温泫臣任建康副留守,兼建康御前诸军都统制,配合张孝祥守金陵。
一切安排,可谓有条不紊。
这种效率,还有这种朝气蓬勃的气象,倒是令很多朝廷大臣不免产生了一个想法:
杨丞相独揽大权,于我大宋,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确定了出兵的一系列安排之后,大宋的战争机器也轰隆隆地开动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