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 第844章 庆合重提发展重心,泰峰暗量汽车尺寸

第844章 庆合重提发展重心,泰峰暗量汽车尺寸(1/2)

目录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庆合端坐在会议室那把淡黄色的木质椅子,这把椅子表面都有了些许的包浆,粗糙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上文件边缘,指腹能感受到纸张微微的粗糙感,眉头微蹙,眼神中透着一丝凝重。

对于东洪县委书记李泰峰,他之前张庆合印象并不深刻,之前在临平县的时候,俩人在市委、市政府会议上匆匆的照面,简短而敷衍的寒暄,像散落在记忆角落的碎片,难以拼凑出完整的轮廓。但今天和李泰峰深入接触之后,李泰峰印象此刻已经立体起来。

以往,在众多干部眼中,东洪县仿佛是被遗忘在地图边缘的角落,遥远而陌生,仿佛与他们所处的世界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那屏障模糊却又真实存在,让人难以触及。

然而,地理的事实却与这种认知大相径庭。东洪县作为平水河的上游,与东原各县一衣带水,隔河相望。特别是临平县,与东洪县大面积接壤,边界线蜿蜒曲折,如同血脉相连的纽带,见证着两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的东洪也是辉煌过的,各地从85年才陆续踏上发展的征程,而东洪县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在时光的长河中停滞不前。六七年的光景,地区各县都在卯足了劲拼发展,早已发生了悄然变化,而东洪县却依然保持着古朴的模样,像一位暮年的老人,等你察觉他的时候,他已经被时代遗忘在角落。

因为道路不通,市里领导的调研车队总是有意避开这片土地。那些崎岖的土路,晴天时,车轮碾过,扬起漫天尘土,如同一团团黄色的烟雾,笼罩着车队,呛得人睁不开眼,鼻腔里满是尘土的味道,衣服上也沾满了土灰;雨天时,道路泥泞不堪,车轮深陷其中,每前行一步都异常艰难,车身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泥潭吞噬。久而久之,东洪县渐渐沦为东原地区被遗忘的角落。

但这片土地并非毫无优势,广袤的土地、辽阔的面积,尤其是滩区开垦出的十数万亩盐碱地,在平原水的滋养下,宛如大自然赋予的宝藏,让东洪县得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勉强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如同一位孤独的老者,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默默耕耘,不问世事。

张庆合的履历丰富而扎实,他曾在基层摸爬滚打,担任过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乡长。这些经历让他对东原地区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社会治理有着深刻而真切的体会,熟知这片土地的每一处脉络。

如今,他敏锐地察觉到李泰峰存在的问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李泰峰的思想却如同被禁锢在过去的牢笼中,太过僵化,依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个刚刚实现包产到户的年代,他的思维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难以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

事实上,张庆合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在包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时,李泰峰正担任县里主抓农业的副县长。彼时,时任地委专员周鸿基在东洪插队,与东洪人民一同在盐碱地上挥洒汗水,日夜劳作。东洪县率先响应,打响了包产到户的第一枪,而李泰峰就是冲破阻力在东原推动包产到户的第一人。

一时间,东洪县热闹非凡,田间地头,农民们干劲十足,锄头挥舞,泥土翻动,当时时任曹河县副县长钟毅也是前来参观、考察,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他赞叹不已。包产到户当年,东洪县就实现了粮食翻番,这一成果震惊了整个东原地区。李泰峰站在万人大会上,意气风发地分享着经验,彼时的东洪县成为了众人学习的先进典型,熠熠生辉。

也正是那段辉煌的历史,让周鸿基、钟毅等老一批地区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对李泰峰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这份印象如同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影响着李泰峰后来的仕途。

凭借着在东原率先响应包产到户的历史功绩和领导们的赏识,李泰峰的政治地位稳步提升,从常务副县长到县长,再到如今的县委书记,稳稳地坐上了东洪县的头把交椅。

担任县委书记后,李泰峰也确实不负众望,大力推动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领导下,东洪县的水渠纵横交错,如同人体的血管,为农田输送着生命的源泉;堤坝坚固高大,抵御着洪水的侵袭。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东洪县一跃成为全市粮田建设第一大县和粮食产量第一大县,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发展工业成为各地的共识,如同一场盛大的变革风暴,席卷全国。当其他地区纷纷投身工业建设,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声日夜不停时,东洪县却依然沉浸在农业生产带来的短暂红利之中,如同一个沉迷于过去辉煌的人,不愿醒来。县城依然是传统的商铺,看不到现代化工厂的影子,与周边地区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时代的列车呼啸前行,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迟疑或犹豫而驻足。东洪县始终将农业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农业领域竭尽全力挖掘潜力,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却不知广阔的天地就在前方。

张庆合深知,像李泰峰这样的干部,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想要改变李泰峰根深蒂固的观念,难度堪比登天。

张庆合也明白,钟毅书记在选人用人上倾向于老练稳重的老干部,张庆合是如此,李泰峰亦是如此。在上级领导眼中,李泰峰踏实肯干,在李泰峰的治理下,东洪县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省委市委很少收到关于东洪县的检举和举报,这其中的缘由,让张庆合感到困惑不已,如同一个难解的谜题,他试图寻找答案,却始终无法看清其中的真相。

墙上的时钟指针悄然指向12点半,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张庆合坐在会议桌的首位,周围的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工作,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气氛紧张而热烈。直到王瑞凤副市长轻轻拍了拍张庆合的手臂,提醒道:“市长呀,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还是请你做重要指示。”

张庆合抬起头,看了看手腕上那只上海牌手表,表盘上的数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想到下午还要去考察水库,接着赶赴临平县听取吴香梅和张云飞的工作汇报,行程紧凑而忙碌,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容不得半点耽搁。

他调整了一下思绪,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干部,缓缓说道:“同志们,刚刚大家的发言我都认真听了。实事求是的讲,大家讨论得比较务实。泰峰书记站在东洪县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作为县委书记应尽的职责。不过,从大家的发言来看,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交流和研究。具体问题大家谈了很多,我就不再赘述。咱们随便聊一聊啊,也不用做记录嘛。啊。大家都把笔放下。啊,我看第一,要正确认识现在社会发展的形势。我们都知道,东洪县一直以农业闻名全市,成功完成了百万亩吨粮县建设目标,了不起啊,是省里重点扶持的粮食生产大县。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土地的产量是有限度的。虽然我们使用了新种子、啊化肥还有农药,通过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一年内冬小麦和春玉米两茬种植,能达到1000公斤,这就是吨粮田的概念,泰峰同志,你说是吧?”

李泰峰连忙点头,说道:“庆合市长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吨粮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脸上带着恭敬的微笑,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倔强,似乎对自己坚持的农业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泰峰同志,那你们有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亩地最高打算收获多少粮食呢?”张庆合追问道,眼神中也是带着探究和期待。

李泰峰神情自信,说道:“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只要水肥充足,没有恶劣天气影响,在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说不定能达到亩产1500公斤。”

张庆合轻轻摇头,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微笑,说道:“泰峰同志,我不是要打击你的积极性啊,将农田潜力挖掘到1000公斤已经接近极限了。当然,农科院的实验田里或许能达到1500公斤的目标,但从现实和短期来看,普遍实现亩产1500公斤并不现实。朝阳同志应该清楚,平安县秀水乡自然条件优越,亩产最高也不过1100公斤,这是经过多年验证的数据。所以,我认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东洪县在农业上的目标是巩固现有成绩,没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亩产1500公斤上。泰峰同志,你认同我的观点吗?”

李泰峰心中虽有不甘,但事实胜于雄辩。东洪县农业局在全县近20个乡选取了近2000亩土地实验,精心照料,给水给肥,修建排洪沟,将人类干预农业生产发挥到极致。大家每天早早地来到田间,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施肥、浇水、除虫,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一亩实验田的产量超过1200公斤,最高的也仅有1170公斤。

李泰峰只能无奈地说道:“庆合市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您的判断我无法反驳啊。我们也是坚持实事求是,坚决不搞浮夸风、不搞大跃进,我县试点的2000亩土地,最高亩产量确实没到1200公斤。”

张庆合语重心长地说:“是啊,泰峰同志,所以我们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上来。起步晚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决心和行动。往前数几年,哪个县不羡慕东洪县能吃饱饭?但如今,从吃饱到吃好,仅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发展工业,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