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09章 闹元宵!!!

第609章 闹元宵!!!(2/2)

目录

总之,节前的一切装饰准备,无不反映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从古至今不变的民俗,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如今这个全民奔小康的步伐中,红红火火过大年,是对逝去一年的回顾,是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当过节的装饰布置和各种美食佳肴都准备停当后,三十晚上祭祖的时刻就到了。

平日收藏起来的先祖画像、列祖列宗的木质牌位都被供奉在案上,供品丰盛,红烛闪闪,香炉里燃烧的高香,烟影缭绕,缓缓飘散。

刘家按辈分,顺序下跪磕头,气氛庄严肃穆。

像虚岁才三岁的刘琨这样的小孩子也按照大人指点,像模像样的叩头不止。

直到大人拉起来才松口气,他幼小的心灵也逐渐埋下了敬祖追远、孝先启后的种子。

其实在刘家庄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得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刘家庄这里才算真正过完年。

既然是闹元宵,就跟别的节日不同,除了吃,还必须可劲儿折腾,有点狂欢节的感觉。

过去那会儿,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刘家庄地区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这五天五夜玩什么,主要是:吃元宵、闹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摸门钉儿、走百病。

说起,这过元宵,刘竟斋又跟钟小伟、刘琨这一代讲起了他小时候的“元宵”节故事。

如今提到元宵节,您肯定先想到吃元宵。

可老一辈燕京人竟然有一段时间不敢管元宵叫元宵,只能叫汤团。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民果初年,袁大头篡夺了辛亥的果实当上大总统。

袁大头觉得“元宵”两个字不对劲儿,这元宵谐音不就是“袁消”吗

于是他勒令燕京城的老百姓不准再称“元宵”,并把元宵的名字改成江南地区流行的汤圆。

后来老袁自己个儿可能觉得也不好,汤圆的“园”,还是和的“袁”谐音,煮汤圆不就是要开水煮吗?

就又下令改称“汤团”,所有出售元宵的店铺不能在门前广告写“元宵”二字,都要改写成“汤团”。

据传,正月十五那天,袁大头回家后,一个最受他宠爱的姨太太端来碗元宵,说:“您吃碗元宵吧。”

袁大头一听,气得当时就给了那姨太太两个大嘴巴子。

当年改元宵名之事,还有人还曾就作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袁大头:“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大总统,真圣贤,正月十五最难眠;‘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明年元宵后,谁再叫汤团。”

北方人叫元宵,南方人叫汤圆。

最大的区别是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圆或汤团,这些名称都与“团圆”谐音,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过去,都是自己家做汤圆,现在人们为了省心都去超市买现成了。

不过,在刘家还是坚持自己做元宵吃,这元宵的制作工艺还挺独特,通常是将馅料放在糯米粉中滚动,形成圆滚滚的形状。

刘家今年做的元宵口味还不少,像传统的黑芝麻、山楂、五仁,还有近年来创新的沙棘、蓝莓、低馅。

以及买来的特色口味元宵,如护国寺的榴莲元宵、精制巧克力,吃的是五八门。

除了吃元宵,刘家庄地区最热闹的正月十五看灯。

一到这天刘家庄西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纷纷挂起灯,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有绢纱的,有玻璃的,有羊角的,还有的店铺别出心裁浇铸冰灯。

灯上画的图案也五八门,有四季卉,有逗乐的俏皮话,还有《三国》、《水浒》、《西游》中的人物故事,您挨着排儿仔细瞅,没准儿还能看出个连环画来呢!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刘家庄这里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每逢元宵节,刘家庄可谓万人空巷,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男的女的还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观灯。

燕京人正月十五逛灯可是个老传统了。

在明代,燕京人正月十五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商户们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灯,供人观赏。

不过,灯与市其实是两个概念:灯指“张灯”,从晚挂到早;市指“市场”,从早开到晚。

到了清代,灯与市分开了,市场移到琉璃厂,张挂灯的地点改在前门和地安门一带。

在前门,还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

今年的刘家庄灯会更热闹,像绝迹了几十年的的“烧火判儿”便重出江湖。

“烧火判儿”也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几十年前已经绝迹京城。

刘竟斋给家人们介绍道,“判儿”指的是判官。

过去,元宵节期间,老燕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群众围观。

在今天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老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曾经是燕城最有名的。

而燕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那都是四十五年前在北海公园的事啦!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好多燕京人都忘记了闹灯上曾经还有这个火热的传统节目。

正月十三到十七这三天,在刘家庄的城隍庙正院里安放一尊三四米高的泥塑空心“判官”。

判官头戴双翅乌纱帽,手持“黑无常”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

腹中用砖砌个大炉灶,里面能装200斤煤。

生火后判官烧得浑身通红,耳口鼻眼、肚脐双乳都能喷出火来,煞是威武。

据说,凡捐煤烧火判儿的买卖家,来年必定生意红火。

当然在元宵节“看灯,猜灯谜”,这是分不开的活动。

燕京里的家庭妇女闲来无事时,就喜欢出了谜语让孩子们“破闷儿”。

“闷儿”的谜底多是实物,跟灯谜有点差别。

灯谜多是“字谜”,根据汉字的形义、典故制成谜语。

谜面文字洗练,谜底也不能是贬义。

在刘家庄一些颇通文采的商家,在店铺门口搞有奖猜谜,过路的游客如果猜对了,便赠送一份奖品。

除了看灯,刘家庄过十五最热闹的就是放炮。

正月十五这天,刘家庄各大商家往往在店铺门口贴出一张红纸报子写道:“本店酬谢主顾,定于今晚燃放盒焰火,共庆上元,同乐春宵,欢迎各界光临指导。”

往往一条街上十几家店铺“对擂”,东家宁可多破费几个钱,也决不示弱。

真正是“遍天银绣,阖街硝烟浓”。

除了各大商家家,有钱的刘家庄人,也不落后,什么炮打灯儿、金盘落月数不胜数。

另外这元宵节这三天,在刘家庄还有载歌载舞的闹元宵活动。

每年前来参加舞灯的人多达几千人,每人手持一竿,竿上再横一竿,两头各悬挂彩灯一个。

刘家庄的人们载歌载舞,口唱着《太平歌》,持灯盘舞动如龙之婉转,虽有月光,只见灯亮不见人影,还排列出“太平万岁”字样,充分表现出高超技艺,引得前来旅游的外国人都极为惊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