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朝廷出使(下)(1/2)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皇甫嵩上书朝廷,恳切地请求调拨骑兵前来支援。
经过一番周折,朝廷终于在七月份做出了决定,从北方调集了三千乌桓骑兵前往关中地区,以镇压那里的叛军。
此时的乌桓人与大汉的关系,就如同匈奴一般。
虽然他们在名义上臣服于大汉,但实际上却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并且这个时期的乌桓人开始逐渐南迁,他们主要分布在右北平郡、上谷郡、辽西郡和辽东郡等地,人数众多。
然而,这次征发乌桓骑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朝廷任命涿县县令公孙瓒为统帅,率领这三千乌桓精骑出征,但在行军途中,却遭遇了诸多问题。
首先,粮草供应不足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军队的粮食供应逐渐紧张起来。
加之河北各地百废待兴,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应给这三千骑兵。
与此同时,乌桓骑兵们也开始对赏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面对乌桓骑兵的要求,公孙瓒又怎么会妥协,坚决地予以拒绝。
然而,他的决定却引起了乌桓骑兵的不满,最终导致三千乌桓精骑在行军至半路时,“皆叛还本国”,也就是全部叛逃回到了自已的地盘。
还顺便洗劫了不少村落。
对于乌桓兵临阵脱逃的行为,朝廷虽然感到愤怒和无奈,但却无能为力。
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朝廷无法对乌桓采取有效的惩治行动,这无疑让天下人看到了朝廷的虚弱和无力。
这也为大汉下一场叛乱埋下伏笔。
如今关中战况已经稳定,叛军已是秋后的蚂蚱,后劲不足。
朝廷已经可以慢慢抽出手来,开始谋划未来之势。
也就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的时候,大汉才有可能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平定各地的叛乱。
因此,在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大汉必须要想办法稳住李渊,不能让他在这个时候生事。
于是,朝廷决定派遣使者前去安抚李渊。
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如今的大汉朝廷确实极具谋略。
满朝的公卿们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对于任何叛乱行为都毫不留情,坚决予以镇压。
而各地的世家豪强们也都积极配合朝廷的行动,没有丝毫的阻碍或牵制。
不仅如此,刘宏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他非常清楚大汉目前所面临的敌人。
同时,各地的官员们也都深知朝廷的困境和难处。
正是因为如此,在大汉最为艰难的三年时间里,君臣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种齐心协力的局面,竟然使得原本已经腐朽不堪的东汉王朝焕发出了一丝中兴的气象。
这在李渊的眼中,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毕竟,在汉代之后的各个王朝末期,几乎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像东汉末年这样,君臣之间如此齐心,没有内部的掣肘和矛盾。
而且,各地的人心仍然倾向于汉朝,对汉朝充满了期待。
至于朝廷之间的争权夺利,这不管是放在任何时期都是少不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