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商界巨变(二)(1/2)
青州几乎人人都有活干,但也并非游手好闲的人——这些人都没有固定居所,自然没有街道处的女吏去管束,他们多数夜里就找个墙角凑合一宿,但要说官府不管也是假话,只不过每次吏目役吏来搜人,他们都能找个地方藏起来,或是直接跑到城外去。
逼得官府不得不发出布告,普通百姓若能将人扭送到官府,赏金一百。
三狗便也因此只得找了个固定居所,每日应付着女吏的盘问,上午去玩扫盲班,下午到码头碰碰运气。
他有一颗做大事的心,苦于没有做大事的途径。
自认是千里马的人未必能遇到伯乐。
拍了那么多商人的马屁,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肯带他走,白费了那么多口水。
不过,三狗也能敏锐的感觉到码头不同以往,这些商船以前能去的地方有限,无非是倭国高丽,这两个地方的贵族身上有油水,不过那点油水显然不够这么商人搜刮,一人刮一点,这两国的贵族骨头都要被刮干净了。
倭国还好说,商人们看在倭国如今有银矿的份上,愿意自己吃点亏,赊一些给他们。
可高丽……那真是完全的穷乡僻壤,一点油水都榨不出来了!
但现在,商船不减反增,因着有了倭国和流求落脚的缘故,商船现在能顺着洋流去往麻逸,麻逸人也穷,但却极合适种水果,如今阮地种水果的农人并不多,这也是官府定的红线,要种水果得向官府申请,这还不是一定能过,但在麻逸则不同,官府管不着。
而且官府也贴了布告,凡从麻逸等地运回来的水果包括罐头,税只收一分。
于是商人们趋之若鹜,甚至在宋国搜刮果农运去麻逸。
他们倒是不敢在阮地找,官府不许本地农人出去务农。
果农还是农嘛。
三狗从包里掏出一个快馊了的饭团,已经有些散了,于是揉吧揉吧捏好,几口就吃了干净。
那些吃过饭的无业游民也走了回来,看三狗还在,便不由问道:“你日日都吃这些东西,也不怕把人吃坏了,要我说,你就不该租屋子,省多少钱,还不必去上那什么扫盲班。”
他们都认为读书是全然无用的东西,他们读了书能去做什么?还不如回来卖力气,不如省下这些时间和钱,看有没有机会一步登天——能去给商人们当跑腿在他们看来都算是登天了。
三狗不肯和他们多说,他站起身来:“我再去看看。”
他就靠着在码头混挣钱,抠门的商人有,但也有许多不抠门的,忙起来便要找他这样的跑腿去帮忙买些吃的或饮子,又或人手不够,临时找人去搬货。
三狗就挣着这样的卖力气钱。
他在码头上转了两圈,又看中了一个商人。
月娘站在木箱旁边,手里拿着货本,一脸不耐地说:“才多少时间没来?怎么货就少了这么多?我临走之前说什么来着?凡是能吃下的都吃下来!”
一旁的伙计连忙说:“不是咱们不扑买!实在是那些阮地商人欺负人!一瓶果酒都敢喊上五十!这还能挣什么钱?成本都这么高了,还有航运的钱,回来的税,月姐,这实在不是咱们的过错啊!”
“你有你的道理,我给你开这么高的报酬,不是听你来跟我诉苦的。”月娘冷着一张脸,“别个做生意的给伙计开多少?我给你开多少?”
伙计低着头,踌躇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因着知道自己这位东家确实大方,没几个能同她一样开这个价。
月娘有些头疼。
她自立门户才半年,别说挣钱了,棺材本都快亏进去了。
原本以为生意好做,但她这么想,其他人也这么想。
以前这码头做生意的东家都是汉人,如今却是什么人都有了!
什么党项人、回鹘人、契丹人都有,连鞑靼都来掺一脚!
也不知道那些鞑靼是怎么把皮毛运过来的,这些皮毛在阮地太贵,阮地的布又便宜,百姓们不肯花大价钱去买,鞑靼们就凑钱雇一艘商船,运去辽国和倭国。
月娘绞尽脑汁都不明白鞑靼们究竟怎么想的,从他们老家去辽国可比绕这些路容易得多,而倭国——倭国的天气,需要这么厚实的皮毛吗?还是拿来做毯子?反正鞑靼们来了就没准备走,不仅自己来,还把老乡也弄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