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孙思邈给袁桂芬诊病(2/2)
灵儿手里拿着筷子捧着小碗说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我阿翁是神医,所以只看面色就能辨别病症。”
“唉?”孙思邈打断灵儿,“丫头休要多言!”
灵儿乖巧的点了点头,“嗯!”
李渊笑呵呵的说道:“老伙计不必过谦,灵儿所言不假,神医之称名副其实!”
江建国附和道:“对对对!老神仙本来就是神医。”
“哈哈哈……”
“过誉了!过誉了!”
吃过饭,孙思邈给袁桂芬开了药方,让玉珠去宫里尚药局抓药。
孙思邈和灵儿爷孙两个就暂时住在李渊那里。
当天晚上江南就回别墅开始从网上搜集医学资料。
孙思邈作为唐代医学集大成者,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自他之后,中医在理论、实践、药物学、专科医学等方面均有重大发展。
先有宋金元时期的理论突破与学派争鸣,后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巅峰。
医学巨着层出不穷。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首部官方成药配方集,规范了方剂应用,推动中成药发展。
宋慈《洗冤集录》是世界首部系统法医学着作,影响东亚各国司法验尸标准。
后来温病学派兴起,吴又可所着《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说,突破传统伤寒理论,为传染病学奠基。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整合历代针灸理论,把针灸标准化,成为针灸学经典教材。
清代太医院编修《医宗金鉴》,涵盖内、外、妇、儿等各科,是官方医学教科书。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通过尸体解剖修正传统脏腑理论,提出“血瘀论”,创制血府逐瘀汤等名方。
这些书籍如果送给孙思邈,无疑对他的医术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会直接影响他对后世医学教育的改变。
除了中医学方面的书籍,现代医学也不可或缺。
比如现代医学当中的解剖学以及一些卫生常识之类。
这些书籍买回来之后还要经过一遍知识过滤,避免出现一些现代与大唐的知识冲突。
……
过了几天,李承乾去医院拆了线,走路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只是为了防止伤口感染,腿上依然裹着纱布,过两天就可以取下来了。
工厂那边还要急着开工,李承乾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增加人手,再三斟酌之后,决定让李恪去学习操作技术,管理工厂。
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开车到了李恪的王府。
李恪正在读书,见李承乾和李泰来找自己,非常高兴。
三个人相互打了招呼,李恪问道:“不知道阿兄和青雀来找我有什么事?”
李承乾问李恪,“我在城外建了一个工厂你听没听说?”
李恪点了点头,“知道啊!我还听说阿兄从21世纪那边买了一些机器,用来制造零件。”
“对!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大唐的工业发展不是凭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我现在急需人手帮忙,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李恪眼睛一亮,“当然!阿兄想让我干什么尽管开口,我正闲着没事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