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待得习惯(2/2)
大家从侧门进到方父留出来的、他办公室所在地的那个偏院。
方父进去,被安排来守着小百货摊位的员工把记录的本子还有收的钱、外汇券或者外汇递给他。
方父点头,瞥了一下上头的数目、又扫过货架,“辛苦了。”
二伯和二伯母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由一愣,“你这里还卖日用品啊,哪进的货”
“友谊商店和华侨商店。我就看客人需要什么就进什么,一样加20%的价。有些客人是来游玩的,有闲暇时间愿意自己出去买。有些客人是来进行商务活动的,忙得很。他们就愿意就近来我这里买。”
二伯道:“你的客人主要是来自什么地方”
“一些是我们去机场、火车站招揽来的,一些是友谊宾馆和beijg饭店客满后给我们推荐过来的。渐渐有回头客,或者以前的客人介绍来的新客了。”
那两处推荐过来的人,他都按人头私底下给份提成。
这东西卖得差不多了,他自己列个单子,然后自行驱车去买回来就行。反正就是赚20%的差价。
二伯母道:“老七,看来你在beijg待得还挺习惯啊。”
方父道:“都是为了孙辈。我五个孙辈如今都在beijg,我看着他们心情就舒畅。一开始肯定是不太习惯的,过去几十年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渐渐的,我就找到乐子了。”
尤其是每天打算盘,发现赚钱了的时候,他很乐呵的。不是靠着小儿子给钱过日子,这一点他是很满意的。住宿费加上这个小百货赚的差价,整体就是盈利的了。
二伯父道:“要不是你儿子,谁会请你来管这么大一个院子啊”
“但我胜任愉快啊。你不服,你也可以让你儿子给你安排个管事的位置。”方父得意的道。
二伯母则是小声和方母道:“还是你好,孙子都有三个了。两个孙女也懂事。”
方母知道堂嫂的重点是‘孙子都有三个了’。她笑道:“你也会有孙子的。看明峰和小杨的意思,应该是要生到儿子为止。反正你们家养得起,也出得起罚款。”
二伯母点头,“到时候真怀上了老三,就我跟着去广州照顾。”
为了孙子奔波,她就要乐意得多。俩丫头片子,有些没动力呢。
明峰的小舅子,电话里还问他们广州的房子什么时候交房呢。尽想着占便宜!要是交房了、装修了,你们两口子是不是就直接去那里躲计生干部了
看来买的是期房,还是有好处的。那房子不大,到时候她和老头子一起去。儿媳妇娘家人来就没地方了。
没办法,700一平,单价太高了!
畅畅吃过午饭,准点打瞌睡。方明澈把他抱进之前住的房间去睡。出来看到方桐、颜颜、康康精神挺好,“你们三个不睡啊育红班都是要午睡的啊。”
颜颜和方桐道:“我们读学前班|一年级了。”
“那也要午睡。去,你俩睡一张床,睡不着也养养神。还有康康,你也去和畅畅一起睡。你马上是要上育红班的人了。”
乡下没有育红班,他直接上大班。明年九月就去读学前班。
被他一番驱赶,三个小朋友只好乖乖进屋去午睡。小孩子精力其实不好。刚在外头兴奋,但上了床也很快就闭上眼睡过去了。
本来方明澈让堂哥、堂嫂也过来一起的。但他们说小妩要认床,只能抱回去睡。不然就只能大人背着或者抱着了。
至于方健,他走到大栅栏就留下给客人端茶送水去了。
方芳这会儿坐在柜台后替爷爷的小百货当售货员呢。她这段时间除了打扫卫生,主要是干这个活儿。除非奶奶有事出去,让她看着康康。
方明澈上辈子学了茶道。这会儿看有现成的茶具,便拿出来给长辈和自己泡。
方父这里也卖茶叶,肯定就是比较高档的了。跟大碗茶用的粗茶梗完全是两回事。
众人看方明澈跪坐在那里,行云流水一般的净手、赏具、烫杯、温壶、洗茶、冲泡。看众人都盯着自己,他还玩儿了一手‘凤凰三点头’。然后封壶、分杯.然后把茶水递到众人手中。
二伯母道:“明澈,你手指长,这么摆弄真是好看。”
方父也笑吟吟道:“比老子请的人摆弄得还好看。”
他发现这里住的外国人都喜欢这些中国传统的东西。这才会置办了茶具,然后请了懂茶道表演的女娃子来摆弄的。
不然,哪可能舍得这个钱买好茶和茶具
方明澈道:“我这种人才,一般人请不动的。”他今天也是兴致好,而且在座大多是自家长辈。
等众人喝过他又道:“南方的功夫茶也挺有意思。回头让明峰哥给我们摆弄一下。”
晚饭是这边请的厨师做的,吃过方父果然开车送自己堂哥、堂嫂还有方桐回去。
等他走了,二伯对明峰道:“你七叔如今活得可得意了。明澈的家业可比你这只一个废品站大多了。你七叔管的那些事儿也文雅。”
之前看录像厅也行,至少效益好。可这废品站,成天跟收破烂的的打交道。
方明峰道:“我倒是有心继续搞运输,但如今路上治安太坏了。先小打小闹的攒点钱再说。”
搞运输,只要路上不出事,肯定是要赚大钱的。但是,现在沿途治安真的太坏了。比那十年还坏得多,急需整顿。
他和明澈聊起,明澈只道:“等着吧,肯定要管的。但总得有充足的人手,如今警力都不足呢。”
又过了几天,《人民日报》终于出了关于陈志雄鱼塘雇工问题争论的最后一篇文章:佘大奴、黄克义的文章《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经济》。文章认为,陈可以跨队承包,也可以雇工。雇工也不算剥削,因为他的“收入比其他人高,主要是多劳多得,是无可非议的”。
方明澈敏锐的看到‘多劳多得’的字眼。在开始提‘多劳多得’了,好事儿!
方父把报纸拿过去,“讨论了整整三个月,这就是结论了”
都说是最后一篇文章了,而且很明确的说可以雇工,承包者收入高也是应该的。这肯定就是结论啦!
方明澈点头,“对啊,这就是结论了。”
方父道:“这不足以说明问题,让人心服口服吧”
“嗯。”
上辈子就是这样,《人民日报》的“结论”并没有彻底解决“雇工问题”的争论。在整个80年代,雇工问题几起几落,未有定论。理论界直接参与到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当中。
针对这些情况,国务院主要领导明确表态:“各种意见都可以讨论,可以动口,不要动手。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调查研究,要沉住气,天塌不了”。同时反复强调,从根本上讲,要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在办公室里是很难想出来的,要从群众中精心去发现好的经验”。
这三个月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的经济学家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算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
“七上八下”的理论标准和界限,不仅没有使争论平息,反而使现实更加无所适从。
方父左右看看,压低声音对方明澈道:“这、这简直有点荒唐啊。雇七个人就是请帮手,雇八个人就是剥削。能这么简单、粗暴的定义么”
是不是剥削,就决定于是多请一个人还是少请一个人么
“肯定不能啊。但至少现在没说不准雇工,对我们就是有好处的。”方明澈中肯地道。
电话忽然滴铃铃的响了起来。这里头这部是分机,应该是从前头总机转进来的。
方父拿起话筒,“你好,方宅!”
方宅就是登记的民宿的名称,总不能叫方府吧。
那边传来王德显的声音,“伯父,我是德显啊。小方在么”
“哦,是小王啊,你等一下。”
方父把话筒递过来,方明澈道:“老王,嘛事儿”
“嗐,还真让你说准了:雇佣七个不算剥削!我这里反正就只雇佣了七个,这下我心头踏实了。哪怕有人用‘七上八下’来卡,也找不了我的茬。”
方明澈道:“反正没事就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说其他。”
至于这个理论教条不教条,死板不死板,历史会给出回答的。
“我家的东西什么时候送来啊我家杨梅还等着呢。”知道方明澈和林嫣肯定不会忘了给他们带礼物嘛。
方明澈从国外带回来的东西,一部分是受海外看店员工所托,给他们家人捎带回来的。周家和邱家的他已经就近给了。至于吴明举、费明、秦天等人的,也交代了司机送到他们家里去。
还有一部分是他带的伴手礼,已经往外交部、文化部、招商办、军方的熟人那里送了。王老爷子的肯定是最早就送去了。至于王德显的,他直接第一时间给秦华拿回去了。
“第一时间就都给你妹了啊,上头写了名字的。你这几天还没回去过吧”
去送礼都是倒时差之后的事,但给老王、杨梅还有秦华一家三口的物件,在那之前就给了。
“我下班过去拿。哎,你晚上在小偏院没有”
王德显也没问怎么没给他送去。肯定是小方图省事,给了秦华就回去倒时差了。然后秦华估计这几天在赶暑假作业,懒得骑车给他送上门,结果导致他才是最后拿到的人。
“嗯,如果你要回去,我可以过去陪你喝两杯。”
“不能开送我的洋酒啊。”
方明澈送了王德显一瓶拉菲。可惜明年才是1982年,最好年份的还没出来。而且,1982年的拉菲,正常也要1985年左右才会上市。
他准备到时候如果自己过不去,也要让巴黎店的人去给他大量购置。
王德显把拉菲拿到手后,看了看最佳口感期的截止日期。然后道:“听说这个酒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
方明澈点头,“是啊,那个酒庄是属于他们家族的。你居然连这个都知道啊”
“招商引资嘛,肯定要对这些如数家珍啊。我说你玩儿得也太开心了吧,一去就是50来天。”
别说别人,就是王德显对此都羡慕嫉妒恨啊。但一来他个人没那么多钱,二来他们两口子出国都是需要组织上批准的。
他这会儿有点理解方明澈为什么不准备进政府部门,而是想留高校任教了。
方明澈道:“没背景的人,除非是77年、78年恢复高考就考上了。要不然,很多好单位也就无缘了。”
包括国务院都会在这两届毕业生里吸纳了不少新血。这是没有背景的普通人,能进这些好单位唯二的机会。
可惜啊,他是第三年1979年才考上的。毕业的时候,这些最好的单位都不缺人了。这就是机遇、这就是天时!
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就不如留在高校里混了。这样会自由许多!不用事事处处都需要组织批准。
王德显老娘过来打了声招呼,“德显、小方,你俩少喝点,都别喝醉了。”
方明澈点头,“放心吧,伯母!”
虽然王德显可以留这里睡,他也可以去小偏院。但这两处其实都住得满满当当的,他们留宿会给人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