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拉拢(1/2)
第207章拉拢
张吉甫如常来到内阁,与往日不同,今日约见了两位重要大佬,所以书吏提早安排好了对接,到了上午的时分,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成贤,还有吏部侍郎陈恒先后到来。
“这是王信手下名单。”
吏部侍郎陈恒掏出一份复录的名册,平放在案台上,张吉甫和李成贤站在案几旁边,目光被桌面上这份名录给吸引。
张吉甫默不作声,事情的方向是李成贤在推动,具体的事情是陈恒操弄,不过思路却是自己提供的。
李成贤一门心思扑在上头,沉不住气,催起了陈恒。
陈恒脸上充满自信,不急不慢的先拍了拍马屁,“还是张阁老早有准备。”
听到陈恒夸奖张吉甫,李成贤心里不快,张吉甫没有入京前,李成贤并不喜欢此人,心里头还有些防备。
此人十分强势,李成贤有所耳闻,奈何此人提出的思路,实在是让他无法拒绝,目前虽然一起合作,李成贤还是有些提防,所以不禁反问道:“何出此言”
陈恒看了一眼张吉甫,张吉甫面色平静,陈恒心里有数,开口道:“这些人都立过功,也都升过官,不过卡的比较紧,能不升的就不升,能小升的绝不大升。”
也挑不出理,无论是以前,或者后来的河西营,主要在东南立功,经手的是金陵兵部,金陵兵部主导的事,到了京城的兵部也不过是盖个章。
那时候金陵兵部尚书是张吉甫,当然是他的手笔。所以此次拉拢这些将领,他们有很好的机会出手。
谁让王信是四大家那边的人呢,虽然王信能立功,可四大家不行。的确有个林如海比较厉害,可林如海不在京城,再厉害也无可奈何。
四大家给不了的,他们可以给;四大家升不了的官,他们可以升。只要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的规矩,好处就少不了。
陈恒因此自信道:“这个赵雍,他原本是罗明的属下,罗明的事情,诸位都清楚,此人没有路可走,正好王信出现,所以赵雍才投奔了王信。”
介绍完赵雍的经历,陈恒抬起手摸起下巴的胡须,眼神很是得意,仿佛胜券在握,轻描淡写的说道:“以此人的经历,加上前番东南抗倭之功,又有如今大同之事,是功是过,我们提笔一句话的事情而已,所以此人是最容易拉拢过来的。”
大同是九边的九个军镇之一,不光是王信的属下,还有冯庸的属下。
冯庸肯定是不会用了的,彻底架空。王信却不得不用,因为此人年轻,官位也不高,更入了太上皇的眼,没道理不用,所以要控制的用,成为朝廷的刀,利用此人的能力,震慑其余的军镇。
京营的改革最先被兵部胜出,由兵部主导执行,并且顺利推进,京营再加上大同,局面等于彻底打开。
李成贤点了点头,认可道:“此人不算是王信培养出来的人,的确问题不大,我看名单上此人还只是个佐击,可以把他升为游击嘛。”
佐击到游击等于升了两级,而且游击属于真正的将军,绝大部分武将毕生都难以突破,在李成贤嘴里仿佛是吃顿饭似的简单。
两人对着桌面上的名录指指点点,张吉甫却没怎么说话。
自己堂堂内阁大臣,出手对付王信,不过是个游击将军,传出去有失自己的身份,何况自己当初截着他来到京城,打算当做自己的亲信去培养。
张吉甫有信心从四大家里挖出王信,当然也会加强控制,只是不会做到今日的地步。
之所以改变想法,一则此人没有彻底投靠自己的心思,二则听到太上皇的话后,自己就放弃了。和太上皇抢人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得不偿失。既然如此,那就公事公办,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王信蹦了出来。
正应了那句话。
不做事就不会出事,越是做事越会出事。张吉甫很反感官场上的这句话,可今日不同,为了朝廷大局,委屈一下王信吧。
陈恒又问:“我们在这边商量,也只能从上面发力,接触不到他们,最重要的是张文锦,他这个人靠不靠得住别我们把饭都做熟了,结果他接不住,最后的关头砸了饭碗。”
张文锦是李成贤的朋友,李成贤为朋友说话道:“只要有朝廷的配合,张文锦一定能稳得住。”
“尽快吧。”张吉甫终于开口。
众人点了点头。
最终要看张文锦,他在大同接触这些中下层的军官,无非是利诱罢了,都是为了利益,这就是事实,谁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现在有了朝廷的大腿出现在眼前,谁会不开眼的拒绝呢。
在内阁坐班,外头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求见,张吉甫忙了一天,坐着轿子离开皇宫,回去自己的府邸,一座崭新的大院,里头还有带着假山水池的园。
“来了这京城,为了朝廷的公事,却是失去了自己的时间。”张吉甫感慨,疲累的陷入躺椅里。
从金陵送来的十几名优伶,其中有名优伶的手艺最好,手指嫩滑,轻柔的抚摸张吉甫的额头,张吉甫很快忘记了烦心事。
可张吉甫还是张吉甫,心里头又在盘算。
宣化二镇问题不大,京营加上大同,接下来可以对辽西下手,这些年朝廷亏空太多,已经补不上了,去年自己平了倭患,东南大安,又用京营新练的几支兵去堵住九边的漏洞,稳住北边的胡患。
熬过了一二年,朝廷的税赋会好起来,可也不会补发,手里有了钱,就能控制住边地的将领,拉拢听话的,打压有野心的。
如此三五年下来,一切掌握在内阁中,哪怕太上皇不在了,新皇亲政,也影响不了什么。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被文官控制,皇帝要是不听话,胡作非为,那就让他落水,或者其他的意外,换个听话的皇帝。
那时候,天下为公!
文官是读书人里头竞争出来的,读书人来自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可以读书,只要有本事的,就能考中科举去做官,还有什么比这更公平的道路呢。
总比勋贵要好吧。
身为普通人,张吉甫没有贵族的血,岂不是一辈子都得当百姓或下人
而且做官还要有好名声,士林里要有骨气,满朝众正盈朝,天下大兴啊。千百年间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只有自己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