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章 冷枪冷炮4(2/2)
对于这场战争,米军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面对迟迟不能胜利还损兵折将,支持停战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为了让米军能“体面”的结束战争,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是势在必行的。
统一了思想之后,米军及其所谓的盟国开始大举增兵,短短半个月时间,新登上南棒的“联合国军”士兵超过了二十万!
这使得敌人在南棒的总兵力达到了近五十万之巨,志愿军很快就得到了情报,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而国内同样也知道了敌人增兵的消息,最后大掌柜考虑,以三七线区域的地形,很难挡住如此数量且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哪怕是最后死战不退挡住了敌人,我方将要付出的代价也太过巨大,这种买卖太不划算。
最后上面拍板,大部分部队后撤至三八线,依据有利地形,建立坚固防线,把敌人挡在三八线以南!
而此时的老毛子领袖史太林也认为把战线维持在三八线最为合适。
因为这是他们当初和米国接受小鬼子投除时,商议好的棒子半岛分割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三七线离国内太远了,我们的后勤补给很难支撑起这场大战。
双方都在为接下来的大战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着,米军为了尽全功于一役,也推迟了进攻的时间。
52年元旦,米军终于忍不住了,全线向志愿军发起了攻击,而志愿军的断后部队也还以颜色。
以灵活防御阻滞米军的进攻,为后方三八线上建立稳固防线争取时间。
何雨梁所在的这个师也是断后部队之一,部队和进攻的米军展开了激战。
白天部队凭借坑道和工事顽强抵抗米军的进攻,而到了晚上,就是志愿军的主场了。
在何雨梁的亲自带队下,部队就对米军发动神出鬼没的袭击,让米军损失惨重!
从三八线到三七线只有一百多公里,断后的志愿军在付出巨大的代价,给米军造成了远高于自身伤亡的损失。
在坚持了半个月之后,何雨梁所在的一个师在损失了近半人马之后,终于退到了三八线。
到了此时,部队已近弹尽粮绝,战士们的身体状况也接近了极限,兵团部下令让他们退到后方休整,同时也是预备队!
米军终于接近了三八线,为了速战,米军几乎没做任何停留,立刻就发动了进攻。
三八线上的志愿军有了充足时间的准备,使得米军的攻击就似海浪拍打在堤岸上。
虽然米军的攻势看上去势不可挡,但是志愿军的防线就是巍然不动,在付出了大量伤亡之后,米军的攻势被遏止了。
米军这时才停下来,进行简单短暂休整,准看一鼓作气,突破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