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宰执天下(三)(2/2)
百官朝觐,免跪,唱万岁。
太监先宣布昨日签发的那道圣旨。
由于昨日的事情实在震撼,消息已经通过勋贵传到全城,在场的诸位大臣都已经知晓内容,因此都表现十分平静。
接下来,就是讨论新的内阁和六部安排。
首先,要诛杀奸佞。
薛国观、杨嗣昌、谢升、陈新甲、蔡弈琛等所谓“帝党”,总共约有三十余人,纷纷押上大殿,宣布罪状,逐一判刑。
罪臣大呼冤枉,也有破口大骂陈吉发的,崇祯皇帝眼见自己的心腹宠臣全部被拿下,心中更恨,却无计可施。
最终,判斩立决二人,即薛国观、杨嗣昌,现场推出午门斩首,呈首级于堂前,震慑群臣。
剩余皆流放三千里,发配岭南。
通常对付这种政敌,除了本人问斩之外,家人也不好过。
惯例就是抄家,男丁为奴,女眷发卖。
但陈吉发不想搞这套连坐问罪,认为没必要赶尽杀绝,只下令清点家产,罚没违法所得。
其次,要任用新人。
钱谦益、卢象升、方岳贡等新任用人选逐次上前接受皇帝封赏,虽然这圣旨压根就没给崇祯皇帝看过,但事到如今,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下了。
等宣布完人事任免,便进入喜闻乐见的封爵环节。
为兑现之前的承诺,陈吉发给吴三桂挂了个蓟国公的封号,给自己武安公的称号,又给定国公、魏国公、英国公等老牌勋贵,加封子弟荫庇为官。
分完好处,接着开始派差事。
除了之前诏书上明确的几件事之外,还公布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其一,目前对流寇的战争已经基本稳定在陕西、甘肃范围内,可崇祯皇帝在近卫军囤驻通州的时候,便下令让洪承畴将陕西的部队抽调到北京。这件事要及时叫停,以免李自成再度做大。此外,对于洪承畴本人,陈吉发写了封信,劝说他以大局为重,只要能先灭了李自成,回京后定能位列三公。与书信同时送达的,还有晋中商行五十万两白银的授信额度,允许陕西以未来十年的税收为抵押,贷款打仗。
其二,南方六省总理熊文灿与杨嗣昌关系要好,而且此前的招抚策略险些酿成大祸。陈吉发提议撤销六省总理的授权,其麾下兵马全部归还原籍,后续整编工作另行布置。
其三,清军目前已经撤回辽东,陈吉发主张派员与清军和谈。条件要对大明有利,底线是要求将漠南蒙古划归大明管辖,争取将察哈尔故地、朝鲜半岛的管辖拿回来,此外,要让清国纳贡称臣。
其四,要转移安置北京、南京宫廷中的太监宫女。明末两京有太监十万余人,其中甚至有三万多负责护卫的武太监,称为“阉军”。宫女大约一万人左右,主要是在内廷伺候皇室起居。由于政变的时候有些太监有立功表现,所以对于太监暂时不能全部干掉,陈吉发打算留下杜宪和王之心所部太监六千余人,负责紫禁城的安全和基本运转,留下皇帝、皇后、贵妃身边女官每人十二名,其余嫔位以上主子每人二名,另将万历至天启遗留下来的太后、太妃全部集中起来管理,每人配宫女二名。御膳房、内务府厨房合并,裁撤四司、八局,凡能市场采购的物品,全部由市场价采买。如此下来,能将皇室开支由每年约一百五十万两,压缩到每年三十万两。裁撤下来的人员给安家费回家,或者由合作社工会安置到江南的产业园务工。
其五,要清算宗亲田产俸禄,划定额度。皇庄不能超过十万顷,王庄不能超过六万顷。藩王血亲三代以内有宗亲身份,三代以外一律归民籍,允许科考。作为限制田产的条件,皇庄、王庄收益全部归皇帝、王爷个人所有,户部、王府长史司不再有权请发内帑,也不再有权监视皇室、王室的资金去向。通俗说,就是皇室财产私有化,规模上大幅减小,朝廷不能再找他们要钱,言官也不得再以奢靡浪费为由弹劾宗亲。
这些事一件件过,有些事情讨论激烈,时间拖得很久,到了午时,朝会还没有散。
古代人多数中午不吃饭,但这帮大臣从卯时起床赶朝会,这时候很多已经饿的两眼冒金星。
加上太阳正当头晒,有些老头眼看是要倒下了。
陈吉发觉得事情太多,也急不来,便假惺惺请示皇帝,散了朝会。
崇祯皇帝本就不愿意做吉祥物,听说散会,立刻批准。
新出炉的首辅钱谦益带着内阁成员到值房用了些点心,继续议事,陈吉发懒得管朝廷的具体事务,带着赵坤兴和季闻道,先去崇祯皇帝的后宫考察一番。
杜宪如今是司礼监秉笔,听说陈吉发要参观后宫,于是亲自来接。
他还带了个嬷嬷过来,姓廖,是个二品女官,内宫监掌印,平日里伺候在皇后身边,如今被杜宪提溜过来,听候调遣。
“宫中太监、宫女是不是都识字?”
“回公爷话,司礼监、内宫监识字的多,其余监局并不多见。然有品级的太监宫女,大多识字。内宫监也会定期教授有潜力的小太监小宫女认字。”
“这事情很好。你这两天组织一场考试,试题过两天我让人给你拿来。主要就是从太监、宫女里面选一批适用的人才。”
“奴婢遵命。”
“不过往后宫内就不要再新增太监了。我总觉得这事情有违天和。”
“公爷说的是,不过这事情还得正式下个诏书。如今民间自阉者甚重,虽有令,却难禁绝。”
“这事情简单,以后皇宫不允许收残疾之人。”
“奴婢这就去办。不过,后宫嫔妃身边……”
“都用宫女就是。再说,往后皇帝身边也就那么几个女人,不用担心杂了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