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我和宰相刘罗锅 > 第29章 翰林献策

第29章 翰林献策(2/2)

目录

二人坐定,小僮端来茶盏。王启轻啜香茗,叹道:“兄台如此勤勉,日后必成大器。只是这编修之事,枯燥繁琐,兄台当真毫无怨言?”刘墉微微一笑,“为朝廷整理典籍,传承文化,此乃重任,怎可心生抱怨。且在这其中,能精研学问,于我而言,已是幸事。”

王启摇摇头,“兄台心怀大义,我自愧不如。只是近日听闻,朝堂之上党派纷争渐起,诸多事务皆受其扰。”刘墉眉头微皱,“党派纷争,最易误国。我等身为编修,虽身处幕后,亦当秉持公正之心,不可卷入其中。”

正说着,窗外传来一阵喧闹。刘墉与王启起身查看,只见几个小吏正为了一本珍贵典籍的存放之处争执不休。刘墉上前,轻声呵斥:“此乃翰林重地,尔等这般吵闹,成何体统。”一老吏赶忙上前,满脸堆笑,“刘编修,非是我等有意吵闹,只是这本典籍甚是珍贵,关乎本朝文化传承,不知该妥善安放于何处。”

刘墉接过典籍,仔细端详,“此书当置于内阁东侧密室,那里干燥通风,且安保严密。”众人点头称是。王启在旁笑道:“崇如兄对这翰林院诸事,可谓了如指掌,真乃中流砥柱。”刘墉谦逊道:“不过是多费些心思,尽自己本分罢了。”

处理完此事,已近黄昏。刘墉与王启漫步于翰林院的回廊之下,夕阳余晖洒在他们身上。王启道:“崇如兄,你说日后这天下大势,会走向何方?”刘墉望着天边晚霞,缓缓道:“如今盛世之下,亦有隐忧。只愿朝堂之上,能多些清正之士,为君分忧,为民谋福,如此方能保这太平盛世长久。”

回到居所,刘墉坐在案前,烛光摇曳。他铺开宣纸,拿起毛笔,心中思绪万千,笔下字迹渐渐浮现:“身处翰林心忧国,笔耕不辍志难磨。愿为盛世添砖瓦,何惧岁月匆匆过。”写罢,他搁笔,眼神坚定,仿佛在这字里行间,已立下了一生的誓言。

一日,军机处领班傅恒傅中堂来到翰林院找到刘墉。刘墉赶紧上前施礼道:“卑职见过傅中堂!敢请中堂大人找刘墉何事?”

傅恒问道:“你可知新疆准噶尔汗国骚扰我边境,屠杀我大清子民之事否?”

刘墉答:“卑职略知一二!”

傅恒接着说:“讲讲看!让我也了解一下这个准噶尔的具体情况!好在朝堂之上有所应对!”

于是刘墉就将自己知道的关于准噶尔的具体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傅恒。

准噶尔汗国在康熙时期,是以部落的形式游荡在新疆及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属于蒙古人的后裔,经过康、雍、乾三朝的逐渐发展。准噶尔汗国俨然成了大清在西北边疆的强大对手。准噶尔汗国占据着广袤的中亚草原地区,其疆域辽阔,水草丰美,为其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也因而拥有数量可观的骑兵部队。

准噶尔汗国历经多年发展,在噶尔丹策零的统治下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他们的军队以剽悍的蒙古骑兵为主,这些骑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并且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在武器装备上与清军相比并不逊色太多。

在经济方面,除了传统的畜牧业,准噶尔还控制着一些重要的贸易路线,通过与周边地区及中亚、西亚国家的贸易往来,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这为其军事建设和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提供了经济支撑。

准噶尔汗国时常在边境挑起事端,侵犯大清边界。他们多次派遣骑兵深入我大朝西北边境地区,烧杀抢掠。例如在一些边境冲突中,准噶尔军队突袭清朝边境的村落和城镇,无情地屠杀当地百姓,抢夺牲畜和财物,许多边境地区的无辜民众惨遭毒手,村庄被付之一炬,农田被破坏殆尽,百姓流离失所,生产生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给大清边境地区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也使得大清西北边境长期处于紧张的战争阴云之下,这也成为目前乾隆皇帝的头等大事儿。

傅恒听完刘墉的陈述,陷入了沉思。沉思良久后问道:“我大清应该如何对待准噶尔汗国的这种侵扰?”

“首先以安抚、和亲、进贡的方式加以麻痹敌人;其次派使者广交其周边国家来建立我大清的同盟;其三少量的、逐步地增兵我大清西北边疆各重镇,不能让准噶尔汗国看出我大清企图,等待时机成熟可将其一举歼灭。”刘墉顿了顿继续说道,“到那时,务必彻底将其消灭,绝不能再留后患。”

傅恒听后频频点头称是,并伸出大拇指说道:“刘墉啊!你果然有将相之才!真不愧为当今皇帝心中的重要之人!”

“傅中堂谬赞了,我大清人才济济,岂是我一个刘墉所能比拟的!”刘墉谦逊地说道。

二人说罢,傅恒起身告辞。这便有了傅恒朝堂舌辩群臣,力挺乾隆对准噶尔开始用兵的重要开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