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朝堂锄奸(2/2)
和珅吓得连忙跪地,磕头如捣蒜:“陛下息怒,奴才知错了。奴才一时糊涂,才做出这等错事,恳请陛下从轻发落。”
汪中值见和珅也自身难保,知道大势已去,瘫倒在地,口中喃喃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王杰趁机说道:“陛下,汪中值贪污受贿,罪大恶极;和珅身为朝廷重臣,不思辅佐陛下,却助纣为虐,干扰审查,二人皆不可饶恕。恳请陛下严惩,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朝堂上的清流派官员纷纷附和,要求严惩汪中值与和珅。
乾隆看着跪在地上的和珅和汪中值,心中满是失望与愤怒。思索良久后,他缓缓说道:“汪中值贪污受贿,严重损害朝廷利益与百姓福祉,罪无可赦,着即处斩!和珅干扰审查,意图包庇罪犯,念其往日功劳,朕将你降职留用,罚俸三年!”
和珅赶紧磕头谢恩:“奴才谢皇上隆恩,吾皇陛下万岁,万万岁!”
此旨一下,朝堂上一片哗然。清流派官员们心中大快,纷纷称赞乾隆圣明。而和珅的党羽们则人人自危,不敢出声。
汪中值听到判决,如遭雷击,瘫倒在地,被侍卫拖出了朝堂。和珅则揣着惴惴之心,心中恼悔不已。
经此一役,朝堂风气为之一振。钱沣因查案有功,受到乾隆的嘉奖。而永璘、王杰、刘墉等人,也因在这场斗争中坚守正义,赢得了满朝文武的敬重。
此后,乾隆更加重视朝廷的廉政建设,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也越发严格。清流派官员们在朝堂上的地位逐渐稳固,他们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尽心尽力。
然而,和珅虽被降职,但他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一些残余势力仍在暗中活动,试图寻找机会东山再起。而朝堂之上,清正与贪腐的较量,也从未真正停止……
在汪中值被处斩后的日子里,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传颂着钱沣等人的事迹,对朝廷的公正执法充满了信心。
但对于朝廷内部而言,这场风波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和珅被贬,使得朝中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原本依附于和珅的官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试图脱离和珅掌控形成新的派别——中间派,说穿了就是谁也不得罪。而清流派官员们则深知,他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必须时刻警惕贪腐之风的再次抬头。
王杰、刘墉等人经常聚在一起,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朝廷的监察制度,防止类似的贪污事件再次发生。他们向乾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对官员的定期考核、拓宽百姓的举报渠道、加大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等。乾隆对这些建议十分重视,一一采纳,并下令相关部门尽快落实。
钱沣在经历此次事件后,声名远扬。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兢兢业业地为朝廷效力。他深知,官场黑暗,贪污腐败现象难以根除,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朝廷的清正廉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一波刚停、一波又起。陕甘总督勒保上书,称甘肃由于今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朝廷开仓放粮,让百姓度过这西北的寒冬。
乾隆接到奏章后,忧心忡忡。心想:“这该派谁前去为好?派刘墉或阿桂?这二位皆已年迈;派王杰或钱沣?这二人却是一根筋,怕把事儿干得太过分了;派和珅等人?又怕他们从中贪腐,再掀起一场风波。”无奈之下,叫来了刘墉、阿桂商量此事。
乾隆满脸忧虑地看向刘墉和阿桂,缓缓开口道:“二位爱卿,甘肃如今大旱,百姓苦不堪言,急需开仓放粮赈灾。朕思来想去,却不知该派谁前去主持此事。”
刘墉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依臣之见,此事关乎重大,需派一位既稳重又能公正处事之人前往。阿桂大人经验丰富,若前往定能妥善处理,但阿桂大人年事已高,长途跋涉恐身体吃不消。”
阿桂赶忙躬身说道:“陛下,老臣虽年事渐高,但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解难,万死不辞。只是这一路奔波,若因老臣身体缘故而耽误了赈灾大事,反倒得不偿失。”
乾隆微微点头,长叹一声:“是啊,朕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王杰与钱沣二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可他们太过耿直,朕怕他们行事过于强硬,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刘墉接话道:“陛下所虑极是。这二人一心为公,对贪腐之事深恶痛绝,若遇到从中作梗之人,怕是不会轻易罢休。”
乾隆又道:“若派和珅等人前去,朕又实在放心不下。他们以往的行径,难保不会在赈灾粮款上动手脚,再掀起一场风波,那甘肃百姓可就真的苦上加苦了。”
阿桂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十五阿哥颙琰为人正直,且这些年在朝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此次赈灾之事,或许可让他前去历练一番。”
乾隆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说道:“颙琰虽品性端正,但毕竟年轻,朕担心他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刘墉赶忙说道:“陛下,十五阿哥聪慧过人,且心怀天下,对百姓疾苦颇为关心。此次赈灾,对他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再者,可派几位得力大臣辅佐,定能顺利完成赈灾任务。”
乾隆低头沉思许久,心中权衡利弊。一方面,他确实希望颙琰能在实际事务中得到锻炼,增长治国理政的能力;另一方面,甘肃赈灾一事十万火急,不容有失。
过了半晌,乾隆缓缓抬起头,说道:“二位爱卿所言有理。那就让颙琰前去吧,朕再派王杰和钱沣二人辅佐,他们三人一同前往,朕或许能放心一些。”
刘墉和阿桂相视一眼,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乾隆接着说道:“传朕旨意,令颙琰即刻筹备前往甘肃赈灾事宜。王杰、钱沣二人随驾同行,务必确保赈灾粮款如实发放到百姓手中,不得有丝毫差错。”
刘墉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叮嘱王杰和钱沣二位大人,全力协助十五阿哥,定不辜负陛下所托。”
阿桂也说道:“此次赈灾关系到甘肃百姓的生死存亡,老臣相信,十五阿哥与二位大人定能不负众望,妥善处理好此事。”
乾隆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甘肃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朕日夜忧心。希望此次赈灾能够顺利进行,让百姓早日摆脱困境。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刘墉和阿桂再次行礼,齐声说道:“臣等遵旨。”
君臣三人商议已定,颙琰得知此事后,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刻着手准备,与王杰、钱沣会合后,便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前往甘肃的赈灾路途。前方到底是福是祸,颙琰不知。他按照在山东诸城刘墉老家时刘墉的嘱咐“干好陛下交代的每一件事,万万不能计较得失”为准绳,一心为乾隆、为国家、为大清子民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