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红楼帝业 > 第128章 三美争芳

第128章 三美争芳(2/2)

目录

这般打扮,既不张扬,又衬得她极美。

心里倒是有些可惜的,她知道自己若作艳丽妆扮会更美。

相比于淡雅,她更适合艳丽。

秦家与姜家新宅虽仅百步之遥,终究闺阁体统要紧。彭继忠备好了青绸马车,瑞珠搀着秦可卿上了车。那车帘落下时,秦可卿指尖微微发颤——此一去,便是要见那位主母了。

巳时初刻,秦可卿准时到达了姜家新宅。

东耳房里,元春正翻阅着账册,听得姚氏来报,不紧不慢地合上账册,对姚氏吩咐了几句。

遵照元春的吩咐,姚氏先去书房向姜念禀报了一声。

姜念闻讯放下了手中的书卷,站起身来,从笔架上取出一支湖州上等狼毫笔,准备练习书法……

姚氏接着去西厢房请薛宝钗与元春一同迎客。

薛宝钗听得邀请,对镜整了整本就一丝不苟的鬓角,唇角勾起一抹似有若无的笑……

姚氏又去叫孟氏接秦可卿进来。

孟氏得了令,忙至宅门相迎。只见秦可卿扶着瑞珠的手下车,行动间裙裾不乱,美若天仙,通身气度也不亚于豪门里的姑娘。

……

……

薛宝钗方出西厢房,抬眼便见元春已立在正房檐下,见这位主母今日也精心妆扮了,衣着华贵,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唇若点朱,娇艳欲滴。

元春也登时察觉到薛宝钗今日精心妆扮了。

二人目光相接,俱是心照不宣地浅浅一笑。

香菱特意跟着元春,见薛宝钗的妆扮,眼睛都不禁睁大了,又往二门处瞟,分明是等着看这场好戏。

薛宝钗刚走到元春跟前行完礼,便见孟氏领着秦可卿进了垂门。

众人齐望去,但见一位佳人款款而来,莲步轻移,若凌波微步,虽是一身淡雅,却掩不住那与生俱来的袅娜与妩媚。

元春心中暗赞:“果然好个标致人物!”

薛宝钗则不自觉地咬了咬下唇。

秦可卿行至阶前,先向元春行礼:“给夫人请安。”

声音柔得能滴出水来。

起身又与薛宝钗彼此见礼。

三美立在檐下,恰成个微妙局面:元春雍容华贵如牡丹,秦可卿、薛宝钗今日则都似是一半牡丹一半海棠,一半雍容华贵一半袅娜妩媚。

更微妙的是:元春是姜念的夫人,薛宝钗即将为姜念的妾室,而秦可卿则已与姜念定情。另外,宁国府的倒塌与秦可卿密切相关,而秦业的死与薛宝钗密切相关……

三女一台戏。

檐角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仿佛在为这场戏助兴。

香菱看得呆了,莺儿与瑞珠则悄悄向对方瞪眼。

抱琴还算镇定,毕竟曾随元春在皇宫与畅春园见过大世面。

元春对秦可卿笑道:“妹妹快请里面坐。”

说着,率先朝着东耳房走去。

薛宝钗故意落后半步,见秦可卿也是这般打算。二人脚步一滞,倒显出几分尴尬。元春回首,似笑非笑地望了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

……

……

元春引着薛宝钗、秦可卿进了东耳房,径自坐在紫檀榻上。

地下左右各设一张搭着撒椅搭的楠木椅,各一副脚踏,中间隔着一个高几,几上茗碗瓶俱备。

薛宝钗与秦可卿各坐一椅。

三人恰成个“品”字形。

这耳房本就不甚宽敞,此刻更显局促。抱琴侍立元春身侧,莺儿与瑞珠分别站在自家主子身边。孟氏立在门边,香菱凭借姜念大丫鬟的身份及元春的喜爱,在屋内也有一席之地。

其他人则都待在门外,探头探脑的。

莺儿与瑞珠这对冤家,适才在院内见面时便悄悄彼此瞪眼,进了东耳房,更是逮着机会就暗自较着劲。偏生二人主子都在跟前,又有元春坐镇,不敢造次的,只能用眼刀子往对方身上戳。香菱却将这一幕看得真切,险些笑出声来,忙用帕子掩口。

相比而言,元春、薛宝钗、秦可卿就要高级了,或者说,都会演戏的,元春显得甚是亲和,薛宝钗显得甚是端庄,秦可卿则显得甚是恭谨。

元春只与秦可卿聊些家常闲话,故意不提姜念与秦可卿定情,不提宁国府和贾珍之事,甚至回避了秦业之死。

三美争芳,竟争出了一派和睦!

……

……

书房内。

姜念哪里还有心思读书

他立于紫檀书案前,手中的湖州上等狼毫笔悬于泾县曹氏贡宣之上,却久久未能落下。墨汁自笔尖滴落,在珍贵的泾县曹氏贡宣上晕开一团乌云,恰似他此刻纷乱的心绪。

他忽地挥毫写下半句杂言古诗,笔走龙蛇间,竟是一句:

“非,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写罢掷笔,那湖州上等狼毫笔在砚台上弹跳两下,滚落案边。

姜念负手踱至窗前,能隐约听到东耳房方向的动静,却是见不到此时东耳房内的情景,只能凭借想象——元春端坐主位,威仪天成;薛宝钗雍容含笑,不露锋芒;秦可卿低眉顺目,却暗藏机锋。三姝皆是玲珑心肝,水晶肚肠,此刻不知正打着怎样的机锋。

他实在好奇那三位美人三个金钗凑到一起是怎样的情景。

转身回到书案前,低头看着适才写下的半句杂言古诗,墨迹未干。

他略一犹豫,又重新执起了湖州上等狼毫笔,补足了下半句: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杂言古诗,将情人比作短暂易逝的“春梦”“朝云”,暗喻多情本质是虚幻的自我沉溺。

然,当姜念补足了这首杂言古诗,口中却轻声叹了一句:“屁!”

叹完,他便整了整衣襟,走出了书房,朝着东耳房走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