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风流郡(2/2)
陈仪真与小月一贯以姐妹相称,眼带笑意道:“月儿尽会油嘴滑舌,当心我此番去东京不带着你。”
苏轼笑笑,道:“小月是你陈府的丫头,自然是要跟着你的,真真,你要做乐师,就不得不出入教坊青楼、烟花之地,总要有人庇护才行。”
他正说着,顺手将方才写好的诗句折进信封,递给陈仪真,道:“这诗是我为之前所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注脚,你把这诗给晋卿,让他带你去教坊清平司。”
陈仪真接过信,脸上忽而闪过一丝若有所思,道:“有先生的诗相助,仪真何愁没有门路,多谢苏先生!”
苏轼微微颔首,又道:“我若是为官京城,还能庇护得了你,真真,汴京毕竟不同于杭州,你身为良家子,在清平司恁样的风月之地,可要事事小心。”
陈仪真盈盈一笑,双目灿若星辰:“苏先生放心,我在汴京长到八岁,汴京城中风俗语言都是熟的,不会有事。”
苏轼总是有些放心不下,又嘱咐道:
“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如今这京师里虽是花团锦簇,却也党争颇多,这些年里,连王安石昔日好友司马光都退居西京,不愿入汴梁为官,我也不得已出京做这外官,以求保全自己。你此番进京,为人处事需得小心谨慎,切不可卷入朝堂纷争,记着,一切都有我来处理。”
陈仪真恭敬地福了福身,道:“先生放心便是,仪真知道该怎么做,我已在岸上备好车辆,即刻便可启程了。”
“弹劾你祖父的,是御侍中丞邓绾,此人素来奸诈,我已叫晋卿多去留意。”
苏轼想起当日,那两个风姿出尘绝世的少年在自己身边一同受教之景,又道:
“一晃四年,真真,有些心结也该解开了,晋卿是汴京里的高门望族,若遇上事情,你记得先找他。”
陈仪真点头应了下来,她父亲陈慥虽无功名在身,却是风流蕴藉、侠肝义胆,她自小耳濡目染,又受教于苏轼,自不同于一般闺阁小姐,有一股豪然之情,与小月一并别过苏轼,便听小月问道:
“真姐儿,我们此番行程可都定好了么?”
她一脸喜意,道:“我们现在就去码头,从大运河直上,船要是快的话,六七日间便可到汴梁了。”
陈仪真说着,又蹙了蹙眉,“只是我们还得先去洛阳,阿娘嘱咐我打理洛阳田产,还需得耽搁两三日行程,这样算来,最快八日,最晚十日,必可以到了。”
小月点点头,道:“那真姐儿可带足了盘缠?”
陈仪真并未带多少行囊,只道:“咱这一路走水路,花销并不大,等到了洛阳,我们去钱庄取些交子来便可。”
她忽而想起经年往事,又憧憬道:“幼时随祖父和爹爹住在东京,只觉东京是这世上最繁华的所在,也不知十年过去,汴梁如今是什么样子。”
东京汴梁,的确是这世上最繁华的所在,大宋在此建都百年,当下正是清平盛世,汴京仰仗水运陆运,聚集百万民众,又有十万禁军驻扎在此,比起先汉和先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王诜字晋卿,如今二十二岁,正一人坐于汴京长庆楼内,他身着月白长衫,又用墨色玉簪束发,衬得他眉眼更加俊朗,这万里挑一的出众的容貌,确实不辜负他汴京才子的美名。
他自幼天资敏颖,熟读诗书,又博学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更是无所不精,才华横溢便也罢了,更兼出身高贵,其父祖为太原王氏,更是开国将军王全斌后人。
长庆楼乃是汴京中数一数二的酒楼,离御街和皇城宣德楼不过百余步,正是个显贵云集,附庸风雅的好去处。那长庆楼里的小厮缓缓进来,恭敬道:“衙内,客人到了。”
“晋卿哥哥!”
门外帘子忽而被掀开,只见一个衣着甚是华贵的小娘子进得门来,王诜嘴角浮出一丝浅笑,道:“未见其人,先闻其香,月余未见,殿下可越发标致了!”
那女孩儿肤白如玉,长相甚美,周身气质更是超然卓群,含笑道:“都说王晋卿才高八斗人物风流,最会讨女子欢心,可你怎么见面夸我,次次都是这一句,真是一点儿新意也没有!”
来人正是今上御妹,太后高氏和先帝英宗的长女,大宋舒国长公主,赵浅予。
赵浅予初封宝安公主,年方十九,自小受其父母喜爱,甚过她几位兄长。如今她同母兄长坐稳了皇位,更是对她爱护有加,加封她为舒国,宫里有什么稀奇的物件,总是最先赏赐给她。
王诜见赵浅予身着红粉绸衣,打扮甚是不俗,忙赔上笑脸揖道:“殿下如此花容月貌,晋卿词穷,也想不出别的词来。殿下这个新年过的可好啊?”
赵浅予丹唇皓齿,明眸善睐,她轻轻托起脸庞,却是不住盯着窗外,眼里似是带着一丝愁,道:“宫里的新年,年年如此,没什么好不好的,晋卿哥哥,他今日会来吗?”
这汴梁城中,没人不知晓秀州刺史向宗良的大名。赵浅予口中的“他”,便是当今皇后向氏的嫡亲内弟、真宗朝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向宗良。向氏一族对子嗣教导甚为严格,向宗良又因着姐姐的缘故,幼时便在王府和宫中受教,及其长大,诗书骑射无一不精,又和今上志趣相投,年纪轻轻便被封为秀州刺史。
今上与皇后伉俪情深,向宗良素日里的赏赐用度,与今上二位嫡亲的御弟并无二致。再加上向宗良生的玉树临风,颜如宋玉卫玠,汴京城中不知多少显贵官门女子想要嫁他,只碍着舒国长公主赵浅予的缘故,不敢轻易托人提亲。
人人皆道向宗良这般人物,日后定然要尚公主的,只是先帝英宗早逝,今上宠爱妹妹,要将公主在禁中多留些时日,这才没有着急赐婚。
向宗良与赵浅予虽是青梅竹马,可平日在宫里规矩颇多,私下里见面却是难,正是年节刚过的闲散之时,赵浅予这才求了王诜,一道约他出来。
她伏在窗前瞧着树上的云雀出神,道:“晋卿哥哥,你说景弼他,不会有事不来吧?”
景弼正是向宗良的表字,王诜久在风月场里过,见赵浅予一幅小女儿之态,面上不由带了丝笑意,道:“殿下放心,我的面子,景弼定然是不会驳的,这不,他的车马已经在楼下了。”
他话音刚落,便见向宗良着一身华贵冠服,也进得房中,他本是应王诜之约,见赵浅予也在一旁,温尔笑道:“好巧,怎么舒国长公主也在此处?”
赵浅予正是小女儿心性,面上天真烂漫,一颗心俱在向宗良身上,柔声道:
“景弼哥哥,没想到吧?今日约你的可不是晋卿,而是我!”
向宗良眼含笑意,摇头道:“官家出京这才几天,殿下便一心要往宫外跑,你可小心官家回来,责备殿下贪玩,顺带连我也要数落一番。”
赵浅予如愿见着意中之人,已是十分的欢喜,对二人道:“我出宫有什么打紧,谁不知道大哥素日里最是疼我,成日里待在宫里,闷都要闷死了!”
王诜出身世代功勋的大家族,又是开国将军之后,平日里见这些皇宫贵胄都是常事,如今听他们提到今上,便问道:
“从去年入冬以来,我便有些日子没见着官家了,怎么官家平日里恨不得忙到连觉都不睡,近来竟有空出宫去?”
赵浅予最与今上亲厚,便道:“大哥说,自从去年颁布了市易新法,成效究竟如何,不能光听那些大臣们成日吵来吵去,他想亲眼见见,刚好这几日难得空闲,便悄悄出宫去了。”
王诜面含笑意,道:“荣州刺史李评和景弼都日日陪在官家身边,内臣里也不乏精干之人,官家找几个信得过的内侍黄门出宫一观便是,何必要亲自出去?”
向宗良剑眉星目,一脸的自信洒脱,道:“熙宁三年时,大名府韩琦和枢密使文彦博数言新法不便,今上不是遣了两个禁中使臣亲问民间么,二使皆云甚便,那文彦博却对官家说什么,‘韩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此番官家不亲自去看看,哪里能堵住朝臣的嘴?”
向宗良又连连叮嘱王诜道:“官家不在宫中,这是机密,晋卿可千万别声张出去。”
王诜知晓分寸,忙点头道:“这是自然,官家难得清闲,只怕回来又要日理万机了。”
向宗良久在今上身边侍奉,颇为懂得朝堂之事,笑道:“也不打紧,朝政都有王相公帮忙理着,出不了什么岔子。”
向宗良口中的王相公,正是名满天下的宰臣王安石,赵浅予想起王安石,便不由得嘟了嘟嘴,对王诜说道:“提起这王相公我便来气!晋卿哥哥,你不知道那日在宣德门里,王安石他有多嚣张!”
王诜两眼放光,顿时起了兴致,“宣德门事件至今被说的沸沸扬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赵浅予面上甚有责怪之意,道:“说起这件事情,还不得都怪大哥!”
作者有话要说:1.熙宁六年为公元1073年。从2016年便沉迷于宋神宗,这个故事写了半年终于开更,历史真爱粉,言情剧言情剧,求收藏,求灌溉~
2.前期可能涉及朝堂多一点儿,感情戏铺垫较多,请大家沉下心来。女主不开挂,不傻白甜。
3.附上主要历史人物简介:宋仁宗赵祯死后无子,养子英宗(名赵曙,文中的先帝)做了官家,然后传位长子赵顼,即我们文中可爱的赵官家!
4.晋江为何要锁文呢?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