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家(2/2)
城乡规划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到了九月,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了,除了加大农副产品基地的投入,还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二十以下。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着,就这么持续下去该多好啊。
.
就在这时,椿芽收到了爹的来信。说奶奶胃口不好吃不下饭,还总是犯困,记性也不大好。去卫生院瞧了瞧,也瞧不出什么名堂来,说是年纪大了注意一点。椿芽很揪心,想接爷爷奶奶来省城逛逛。
.
本来早有这个计划,可她和明瑜都脱不开身,爹娘那边也紧张,天天开会学习哪敢请假?好不容易到了暑期,爷爷奶奶又嫌热,死活不肯进城,一拖再拖就给耽误了。
.
“姐,要不我去接爷爷奶奶?”
.
大林听说后,就想抽空回去。椿芽想了想,就答应了。现在天气凉爽多了,来了也好出去逛逛。她和明瑜收拾了屋子,专门腾出来一间让爷爷奶奶住。阳阳听说老姥爷和老姥姥要来,就带着壮壮乐颠颠地搬到了客厅里,还不停地问:“妈妈,老姥爷和老姥姥啥时候来啊?姥姥和姥爷来吗?”
.
赶在“国庆节”前夕,姜老爷子和姜老太太出了远门。
.
他们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好好地逛了逛。齐明瑜挤出时间来陪着,还特地借了座椅装在自行车后面,驮着老太太。姜老太太很高兴,嘴里念叨着:“来省城瞧瞧,这辈子也值了……”姜老爷子腿脚还算利落,见老太太高兴也跟着乐呵。
.
他今年八十七了,算是高寿了,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可现在却活得好好的。不过,他心里也有遗憾,如果能看到大林成亲抱个娃娃就好了。见了椿芽,就悄悄地说:“椿芽,你给大林瞅瞅?有合适的就给介绍一个?农村姑娘人家瞧不上,那城里的姑娘总可以吧?大林的性子拗,就听你的……”
.
椿芽知道爷爷的想法,老人家怕哪天走了就看不到了。可婚姻大事急不得,大林今年二十三,搁在城里可不算大龄。再说,他也没那个时间,天天泡在研究所里哪有机会谈对象啊?除非那对象也是搞研究的,可哪有那么巧的事呢?
.
*
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
工业和农业都得到了恢复,医学上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外交上也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元旦”过后,建交的国家一个接着一个,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后续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
椿芽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共和国是被一帮子穷哥们顶着压力抬进联合国的。而赢得这种拥戴实属不易,其间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
建国以来,以米帝国主义为首的敌对势力,设置了重重障碍加以阻挠,而共和国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国际地位是打出来的,也是拼出来的,没有五六十年代的努力,就没有未来的辉煌。现在把基础打下了,将来才有更长远的发展。
.
椿芽知道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无论是卫生科技还是军工技术都取得伟大成就。尤其是“大杀器”的横空出世,更是震撼了整个世界。
.
这是一个充满热血的年代,无数人在默默地奉献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精神世界却很富足,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高高飘扬,理想和信念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
---
更晚了,抱歉哈~
^_^
*
(以下请忽略)
*
到了清明前后,老天依然不肯下雨。
地里旱着,麦苗稀稀拉拉的不成样子。随着天气转暖,青沙河也见了底,露出了大片的河床。河里存着的那么一点水,浅浅的,水车也派不上用场了。姜家湾这边,就指望着那几眼旱井浇地。为了保住水源,村里组织起了护井队,维持着秩序。村民们排着号儿轮流取水用水,日夜不歇。
就这样,挺到了夏收时节。
为了防止灾民哄抢青苗,村里还组织了护田队,日夜巡逻。为了那活命的口粮就跟打仗似的,虽然只收了不到两成,可总比颗粒无收要强些吧?
夏收过后,姜茂山就把那仅有的那几袋粮食都藏了起来。
他活了三十多岁,这么紧巴的日子还是头一回遇到。家里的猪羊早就牵到集上卖掉了,实在是没啥东西可喂。还有那鸡鸭也都进了自家肚子,大牲口也卖了,剩下的那头草驴饿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椿芽说,得到来年夏天收了麦子,情况才有所好转。也就是说,一家人还得咬紧牙关挺过这一年。
就在这时,姜徐氏发现自己怀孕了。赶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了娃,可不是件好事。她有些发愁,大人都没得吃这娃能养好吗?若是不要,又舍不得。
姜老太太踮着小脚说:“茂山家的,这娃就好好养着吧?那地窖里不是还存着点粮食吗?都先紧着你和大林、椿芽他们吃。咱姜家好不容易才改了门风,说啥也要把娃生下来……”
椿芽听说后,跟娘细细询问了一番。
原来,娘肚子里的娃娃快三个月了,若是不要了恐怕会伤身体。看爹和爷爷的意思都想要这个娃。爷爷说爹都三十六了,以后怕是没有机会了。可娘呢,打着饥荒生娃娃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她哪里舍得?
最后,还是姜徐氏自己拿了主意,决定把娃生下来。椿芽不知该如何劝说?只好让娘多养着点,家务活儿她全包了。
姜徐氏心疼闺女,就劝道:“椿芽,你才十一别太累着了,以后还要长个儿呢!”椿芽抿着小嘴笑道:“娘,我不累,这点活儿不算啥……”
这几年下来,无论是家务活儿还是地里农活儿,她是愈发熟悉。她觉得自己离后世是越来越远了,那个识文断字的姜书婷早已成了过去。
*
靠着那几眼旱井,姜家湾这一带的秋庄稼终于种上了。
等到长出小苗苗时,蝗灾也如期而至。
这天中午,天气晴好。
椿芽正在院里跟大林玩耍,就听到村口的大钟“当当”地敲响了。
“蝗虫来了,蝗虫来了!”有村民大声喊着。椿芽赶紧踩着梯子爬到屋顶一看,见远处黑压压地飘来了几团浓雾,正朝着庄稼地而来。
“爹,快下地,蝗虫来了!”
说话间,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拿着扫帚、掸子冲到地头,往沟里撵。可那绿麻麻的一片,哪里赶得净?而那些蝗虫一点也不怕人,“咔嚓咔嚓”地咬着绿苗、吸着汁液,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就连高粱秆子、枯树叶子都啃得一干二净。
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比干旱还要吓人。
椿芽这边早有准备。她提前让爹在地头上架了几眼土灶,准备好了艾草和枯枝败叶专门用来对付蝗虫。一把火点燃后,狼烟四起,呛得人鼻涕泪眼一大把,可效果却奇好。那虫子怕火,就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其他村民见了,也点起火来。
地里、沟里顿时落下来一大片,绿麻麻的看着渗人。
第一批蝗虫被打退了。可接下来呢?还会有第二批和第三批,甚至更多。椿芽心想,对付蝗虫,光靠老办法恐怕不行。
这时候,老百姓们都很迷信。对这天上飞来之物,不知道是啥?见它们从天儿降,就说那是“蝗虫”,也就是神虫。只知道驱赶不敢随意扑打,怕惹到了老天爷。
椿芽心说,饭都没得吃了,还怕这蝗虫不成?她跟乡亲们说:“别怕,这个虫子可以烧烧吃,那味道很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