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家(2/2)
果果听说妈妈回来了,就调了班回家看看。徐秀兰也赶了过来,抱着椿芽揉了好半天。姜茂山在一旁看着,呵呵直笑。在他们眼里,椿芽还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小娃娃。
.
一家人又团圆了。
.
明瑜和椿芽的心充盈起来。走的那天,明瑜去车站送她,班车开走了,他还站在那里,远远地眺望着。
.
*
椿芽的下放期是三个月。
.
这是最短的期限,一般都是半年到一年,还有更长的。她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月,终于接到了毕业通知。走得时候,省城那边有卡车过来,可以把期满的学员捎回去。现在已成了制度,送新学员过来,再接老学员回去,这样连路费都省了。
.
这天中午,椿芽收拾好了行李,准备上车。刚来的学员跟她当初一样,一脸好奇地从车上下来,提着行李排队集合,大声地喊着口号。等到分配后,由各队来领人,安排住宿和工作。
.
看着那幅热闹景象,椿芽是感慨万千。
.
临上车时,她忽然看到了一个熟人。她身材高挑,穿着军绿色的棉大衣,戴着绒线帽子,虽然裹得严严实实的,可她还是认出来了,她是柳怡秋,也下放劳动了?她看着那边,并未上前打招呼。柳怡秋也看到了椿芽,停下了脚步。随后,便随着队伍匆匆离开了。
.
椿芽好一阵子无法平静。对这个人她早就忘了,可见了面还是能认出来。这事明瑜知道吗?要不要帮她打声招呼,照顾一下?体力劳动很辛苦,虽然赶在冬季没什么活儿,可即便没有也跟坐办公室不一样。
.
回到省城,已是黄昏时分。
.
椿芽一下车就看到了明瑜。他站在那里,穿着军绿色棉大衣,戴着火车头棉帽子,旁边还扎着一辆自行车。她不顾一切地跑过去,一头扎进了明瑜的怀里,顾不上周围诧异的眼神。
.
齐明瑜看着椿芽,微微笑着。
.
一个半月才见一次面,感觉就像过了整整一年。他提着行李搁在横梁上,把网兜和提包一左一右地挂在车把上,然后拍了拍后座,示意椿芽坐上去。椿芽说:“都坐了几个小时了,屁股都坐疼了,还是走回去吧?”
.
“好啊,累了就上来……”
.
就这样,齐明瑜推着车跟椿芽一起走回了家。
.
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
椿芽吃了晚饭,就跟明瑜提了柳怡秋的事儿。齐明瑜没有说啥,别人又没拜托他帮忙,就不用操那个心了。见明瑜不热心,椿芽心里直乐。她知道明瑜处处都想着她,连这些细节问题都考虑到了。
.
*
第二天,椿芽回单位报了到。
.
钱科长呵呵笑着说:“哎呦,书婷同志锻炼回来了,这精神面貌不错嘛!”椿芽也抿着嘴笑着,把从农场带回来的果脯分给大家尝尝,说是加工场生产的,味道还不错。
.
趁着中午的空档,椿芽给崔书记打了个电话。
.
崔书记说:“椿芽,你可回来了……”原来,崔书记给她打过电话,是为了怡秋的事,她被下放劳动一年,到底是放心不下。崔书记说:“自从怡秋生了老三,身体就不大好,也没干过体力活,还真是挂念啊……”
.
椿芽说:“崔书记,明瑜的战友都在那边,我让他去打个招呼,都是革命同志,照顾一下也是应该的……”
.
崔景先放了心。要说,怡秋的大哥也在部队上,总能找到关系的。可他跟农场那边说不上话儿,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那农场场长虽然级别没他高,可他回到军区就指挥不动人家了。
.
椿芽放下电话也想到了这一点。
.
那柳大哥怕是碰了个软钉子吧?她听明瑜说过,曲书记和章场长对那些坐办公室的军官没啥好印象,即便打了电话也没啥效果。而明瑜出面就不一样了,当年他跟基层官兵们打成了一片,同吃同住同训练,那种交情是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
.
---
*
(以下请忽略~)
*
这段日子,她把县里的情况大致摸了一下。
东平县在青沙河的下游,位于两省交界处,历来属于三不管地带。这里土地肥沃,民风彪悍,舞刀弄棍的不少,乡间多有土匪出没。民国之后,督军府多从这边征兵抽调,扛枪吃粮便成了农家子弟们的首选。一来二去的,靠这个发家致富的不少,老城也随之兴旺起来。
说起来,东平老城已有千年历史,街道平整商铺林立,颇为繁华。一条青沙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把城区一分为二。沿着河道顺流而下,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姜家湾就是其中之一。村里有八百来户人家,靠着种地、跑船、做生意,日子过得相对安逸。可战事一起,却打破了这种平静。
她记得这一片属于国统区,也是敌后武装根据地。就在这年秋天,上级组织派了骨干人员带着队伍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相比起沦陷区,老百姓的生活还算安定。只要不被土匪盯上,熬到解放还是没啥问题的。
*
一转眼进入了农历九月。
收了秋之后,麦子也种上了。爷爷奶奶从镇子上回来了,椿芽也搬着小板凳、背着小书包进了学堂。
学堂就设在姜家祠堂里,教书的就是梁先生。他三十来岁,穿着灰布长衫,戴着黑框眼镜,看着十分文气。梁先生把她安排在了第一排,单独坐着。
一屋子的小子,忽然来了小闺女自然很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