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秦时小说家 > 第三三二七章 始皇之忆(求票票)

第三三二七章 始皇之忆(求票票)(2/2)

目录

大体就是那个事。

“机会?”

“无需刻意。”

“中原水灾很大,若可出一份力,许多人也可受益,日子也可早些安稳。”

“三晋之地,许多年都没有那样的灾情了。”

“……”

说话间,将手中的鱼竿抬起,又是一条不住挣扎的肥鱼飞来,熟练将其取下,扔入鱼篓之中。

子房所言的文书之事,不为大。

子房之意,虽好,无需强求,顺其自然就好。

“当如师兄所言。”

张良放下手中的那份文书,俊逸的眉头轻轻挑动,数息之后,归于原样,颔首一礼。

是自己的心又开始不稳了。

儒家眼下正在危急的事情之中,秦国对儒家多有压制,一些官员的挑选对儒家出身的学员也有苛刻。

那一点,对儒家的弟子而言,非好事。

也无可奈何。

这一次的机会,若是儒家弟子表现足够出色,是否会得到重用?不得而知!

思忖师兄之意,张良不在多想。

无论什么结果,将三晋之地的灾情稳住为上,那里是故国故地,至于结果?好像也不重要。

“这份文书来自于楚地。”

“文书所言,那里的楚国老世族之人回来不少,内部有些纷乱,还关联楚国王族的血脉之人。”

“项氏一族也有。”

“项氏一族,他们现在占据了外海岛夷之地,倒是难得。”

“……”

打开第二份文书,一边看着,一边将大意道出,是关于楚地的一些讯息。

还是颇有意思的讯息,同儒家倒是没有什么。

是楚地那些楚人自己的事情,有些内乱?有些内斗?还要寻找楚国王族血脉?

是想要做什么?

项氏一族的动静也在其中。

“楚国。”

“江南!”

“多年来,咸阳之内,关于江南的消息很多很多,都说那里是帝国一颗崭新的明珠。”

“丝毫不逊色中原之地的明珠。”

“你我好像还从未去看过。”

“掌门师兄也没有。”

“子房,若是将来的一些事情结束,可愿去走一走?”

“……”

楚国的事情,数百年来一直很多很多。

楚国的乱象,亦是如此。

这一次鱼钩入水,虽没有鱼饵在钩上,男子却是抓了一把处理好的五谷之物撒了下去。

极起阵阵水声。

“江南?”

“江南的消息的确很多。”

“那里的谷物很特别,很有名,中原之地的谷物一岁只能熟一次,江南以南的一些地方,一岁可以熟两次。”

“甚至于还可以熟三次。”

“就算那里的田亩不多,一岁所得,也不会少。”

“数年前,都有粮草支援九原大营了。”

“这一次中原水灾,想来也会抽调许多粮草。”

“……”

“将来?”

“将来的事情若是落幕,师兄有心,我自相陪!”

江南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数年来,自己许多时候都在关外,那里的消息更多。

江南的许多特色之物都有传入中原、关外、关中,江南的瓷器、锦缎很有名。

还有江南的特有木料。

还有江南的咸鱼、海鱼。

还有江南的各种吃食。

……

自己印象最深,便是江南的谷物。

一岁可以两熟至三熟,那是何等的奇异谷物?待江南的田亩继续开拓,继续变多。

将来是否有一日,以江南之地的产出足以支撑整个诸夏的所需?不是没有可能!

那样的一个江南,在楚国手中漫长岁月,弃之如履,一丝丝用处都没有。

在秦国手中十余年,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

江南的民力也在渐渐增多。

再有三五十年,江南将会变换一个模样。

再过百年,江南或许会成为诸夏举足轻重的区域。

当一个地方,不缺人,不缺粮食,不缺矿藏……,那个地方就会无比的特殊。

“江南物产多丰!”

“谷物多熟。”

“很难得。”

“那位武真郡侯很了不起。”

“如果十年前,他拒绝了嬴政的相邀,目下的江南不至于此。”

“哦。”

“又来了一条鱼,今儿的运道不错,足够了,足够了。”

“子房,文书的事情,你看着处理就好了。”

“……”

刚有没入水中的鱼钩,不到百十个呼吸,便是异动,鱼竿抬起,肥鱼相随飞出。

男子自蒲团起身,扫了一眼鱼篓,已经有六七条了,足够所用,甚至于还用不完。

另外一些师兄弟也能一起品尝。

无论是中原水灾之地。

还是秦国接下来对于两大学宫的动静。

还是楚地的动静。

……

儒家。

不需要那般。

******

“听丽儿说过,五年之内,阳滋这孩子就能有他自己的大事落下。”

“五年!”

“不为长,朕还真是好奇那人是谁!”

“阳滋这孩子,很像当年的丽儿。”

“昔年在野王之地,一些诸子百家的人,还有一些诸国游侠,要行刺朕!”

“丽儿也在其中。”

“虽说时隔多年,朕还是一眼就将丽儿认出来的。”

“濮阳距离邯郸不远,朕昔年在邯郸见到丽儿的时候,她还不大,也就比如今的月裳大一些。”

“邯郸之地,朕为质子,在那里多受欺负。”

“时而还会被赵国王族的一些人拦路殴打。”

“也是那一次,让朕遇到了丽儿。”

“丽儿年岁不大,颇有侠客之风,劲装飒爽,手持短剑,呵斥那些人,那些人已经将朕打了一顿,也就直接走了。”

“不过,想来也有丽儿的缘故。”

“赵国的游侠之风本就很盛。”

“丽儿带着朕去治伤,又多宽严于朕。”

“其后,也离去了。”

“一面之缘,在邯郸多年的岁月,一直难忘。”

“朕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丽儿了,不料……在野王之地,又见到了丽儿,还发生那样的事情。”

“多有趣了一些。”

“后来,丽儿入宫了。”

“朕也知法子有些不妥,但……那些不重要。”

“这些年来,咸阳宫内,有丽儿陪在朕身边,朕很开心,朕很满足,虽说丽儿的心不完全属于朕,朕……也已经知足了。”

“阳滋!”

“她小的时候,就很是顽皮,朕也没有严厉管教,只要礼仪大义不失,其余皆小。”

“阳滋,很入朕的心。”

“每次见到阳滋,朕的心情都会很好。”

“她有丽儿的仁侠勇武。”

“也有丽儿的机敏俏皮。”

“若说承了朕什么?”

“朕……一时间还真想不出来,郡侯,你也是看着阳滋长大的,那孩子像朕什么?”

“容貌肯定是不像的,她很像她母亲!”

“哈哈哈,那丫头……一次次跑的倒是挺快,朕不答应还不行!”

“……”

目录
返回顶部